当前位置:

人民网丨湘江之滨扬帆劲 26亿乘客搭上中非经贸巨轮

来源:人民网 作者:匡滢 李芳森 编辑:朱婷劼 2019-07-04 08:48:13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网长沙7月3日电 (匡滢 李芳森)岳麓山下,湘江之滨, 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已落下帷幕,而中非经贸合作的巨轮则刚刚扬帆起航。

  “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汇聚中非政府、地方、智库、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商合作大计。希望双方围绕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加强对接,积极探索合作新路径,开辟合作增长点,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6月27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

  从上世纪50年代“牵手”埃及伊始,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交往,已走过半个多世纪。

  从1956年只有一个建交国家,到现在增加到53个,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友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

  从“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到“命运与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26亿中非人民福祉与日俱增。

  27日,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拉开帷幕

  千年巨轮,重新启航“新丝路”

  6月湖湘,夏花开出绚烂的色彩。

  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内,按1:1比例还原的“黑石号”,再现古海上丝路,满载长沙窑瓷器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北非等地。

  千年后,“一带一路”的伟大畅想,重启中非经贸合作“新丝路”。

  6月12日凌晨1点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首班长沙直飞内罗毕的航班从长沙出发,经过近11小时的飞行后,航班于当地时间6点44分抵达肯尼亚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这是中国民航首条由湖南直飞非洲的定期航线,首航航班客座率超过90%。

  6月27日,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召开,53个非洲国家代表团参展,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世界贸易组织、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相约湖南;13个重大经贸项目和协议签约,合作金额25.14亿美元,涉及中非9国;71个项目和协议分别在各研讨会、合作对话会、磋商会和合作论坛上签署。

  “以‘合作共赢,务实推进中非经贸关系’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是新时代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一次国际性经贸盛会,现已完成各项议程,取得丰硕成果。”6月29日,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圆满落幕。进一步完善了中非经贸合作布局,拓宽合作渠道。

  聚焦贸易、农业、投融资、合作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举办14场活动和1场展览展示,汇聚中非政府、地方、智库、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在这场多角度、深层次探讨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措施的盛会上,舒展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精彩画卷。

  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这“八大行动”,正是当下中非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不会忘记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屈辱,走上了国家发展的道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八大行动”契合非洲发展需要,非洲国家愿同中方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携手前行。”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深有感触地说道。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表示:“愿与乌干达进一步加强贸易往来,务实推进双方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为深化中乌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做出贡献。”

  湖南与非洲,其实早已结缘。1982年8月,湖南长沙“牵手”相隔万里的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双方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中国和非洲第一对正式缔约的友好城市。

  怀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未来的中非关系,还将在新时代大踏步前进。

  授人以渔,打造合作“新模式”

  “我们将每年派出青年科学家前往非洲相关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普及工作,薪火相传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衣钵,继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水稻,提高粮食产量。”6月27日,在“2019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掷地有声,在场的马达加斯加、埃及、马里等国家500多名参会稻作专家接连鼓掌。

  这是袁隆平院士的表态,也是中国给非洲国家的承诺。

  远隔重洋,万里之外,又一场杂交水稻带来的风暴,已传遍非洲大陆。

  每公顷10.8吨!日前,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水稻取得巨大成功。根据抽样测产数据显示,在当地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10.8吨,是当地一般水稻产量的3倍。

  虽有80%的农业人口,但囿于稻米产量,马达加斯加每年仍需进口大米40万吨。

  “只要马达加斯加全国杂交水稻面积推广达到15%,就能实现大米自给。”从让中国人吃饱吃好,到帮助非洲兄弟解决粮食问题,杂交水稻走出国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再添“中国贡献”。

  2012年至今, 260期培训班,累计为非洲53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980人次。从输血式援助,到造血式协助,来自中国的“东方魔稻”,让粮食紧缺的非洲大陆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让非洲兄弟的饭碗端得更稳。

  在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48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里,唯一的一座人像雕塑,原型就是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城里一名普通女工。

  这名23岁的女工中文名叫贵州,2017年来到中国学习制鞋技术,如今已成为当地制鞋企业里的骨干力量。贵州所在的制鞋企业,便是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已为当地8000余人解决就业,累计出口创汇1亿美金。

  46年来,湖南先后向两国派出长期援外医疗队员36批438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0万余台,诊治患者83万人次,捐赠设备价值1500多万元人民币。湖南援非医疗队也因此收到塞拉利昂总统颁发的特别金奖和津巴布韦总统办公室的感谢信。

  2017年1月,中南传媒正式实施商务部“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如今,在南苏丹的国土上,现有10万师生用的是中南传媒编写或印刷发行的上百万册教材。南苏丹教育部部长约翰·盖·尤阿盛赞,“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已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太阳升起的湖南,给南苏丹带来了曙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热情大方的湖南人,用古之先贤的智慧,打造出中非合作的“新模式”。

  非洲国家投资合作推介会举行 未来三年鼓励对非投资不少于一百亿美元

  非洲来客,寻求发展“新方案”

  6月27日下午,正逢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贝宁共和国驻华大使西蒙心系入驻“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的非洲青年,并邀请加蓬驻华大使波德莱尔·恩东·埃拉一同前往。

  “我们以前的合作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忽视了对人的投资和青年人成长的关注。合作中心可以填补此空缺。”一个月前,西蒙把合作中心的核心理念记在了心里。再度前往,他期望看到更多非洲国家的优秀青年融入中国环境,汲取更多的中国智慧,参与到非洲各国的工业化进程。

  为更好的服务非洲企业“引进来”,中国特色“走出去”,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正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能源、机械、建筑、医药、旅游、商业等九大板块产业链,邀请中联重科、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家组成创业导师体系,通过会议、沙龙、工厂观摩等形式,一对一、多对一的辅导入驻合作中心的非洲企业家、非洲优秀创业青年们,为非洲各国提供一系列的“产业解决方案”,并一同参与到国际贸易项目的孵化过程中。

  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家重点高等院校29所,有非洲各国在校留学生近千人。合作中心是专门为非洲各国在湘留学的优秀青年提供创业和发展的平台,目前已与湖南大学等高校搭建区、校、企合作平台,开设了全国首个“丝路企业家国际MBA班”,将为非洲在华创业的青年、企业家提供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截止目前,在合作中心仅能容纳34个入驻企业的情况下,手捧“商业计划书”申请入驻的创业青年人数已经突破50人,超过年初制定的招商计划近2倍。

  25岁的卢旺达留学生尼可拉,在中南大学学习建筑设计,今年7月即将毕业。不同于其他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发展,他决定先留在中国,在“绿色建筑”领域创业,积累更多知识和实践经验后再回国。

  “我们需要更先进的工程机械,但我不仅仅想把这些设备运回非洲,而是把知识和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成为中非经贸的连接者、提供解决方案和创新理念的创业者。”尼可拉说。

  今日之非洲,是一个矿产、能源、农业、林业等自然资源蕴藏量居世界前列,可可、咖啡、棉花等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金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

  当前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连续十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中非之间愈加紧密的往来连接,为双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非合作,正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湖南-非洲商品展销馆开馆 优质商贸平台助力中非交流

来源:人民网

作者:匡滢 李芳森

编辑:朱婷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