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关于“一线工人安全帽”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两个安全帽相碰,一线工人的黄色安全帽脆如蛋壳,在撞击几下之后破碎不堪,而另一顶管理人员佩戴的红色安全帽则毫发无损。视频拍摄者坦言,拍摄所用的安全帽就是工地发给一线工人们的“塑料”安全帽。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则安全帽对比的视频中,拍摄者在实验后却笑嘻嘻地说道:“我们一线工人的安全帽就是这样的效果。”他没有一丝惊奇,不意外、不失望、不愤怒,甚至表现的从容淡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安全帽撞击对比近似于“以卵击石”,是何等的讽刺!虽然“区别待遇”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大家也已习以为常,但当这么尖锐的景象被呈现在公共视线中时,我们还是受到了强烈冲击。
安全帽,顾名思义就是保障安全,防止冲击物伤害头部的防护用品。冲击吸性性能、耐穿刺性能、侧向刚性、电绝缘性、阻燃性是对安全帽的基本技术性能的要求。视频中的“塑料”安全帽且不说其他性能究竟如何,光“耐穿刺性能”估计就很难达标。简单的撞击就凿出了一个大窟窿,如果重物真砸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佩戴这样的“塑料”安全帽,不仅谈不上安全,还额外增加了危险系数。很难想象,一些一线工人戴着这样“脆弱”的“护身符”,在危险无处不在的工地上卖力,心中怎会安心放心,有的只怕是闹心扎心和揪心!
庆幸的是,该视频引发热议后,4月17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转发视频并表示:如果连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够实现生产安全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应急管理部的官方表态掷地有声,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坚决维护安全生产的决心。同时,也是给相关责任单位的一种“敲打”与“提醒”:安全生产责任流于形式并酿成的悲剧已经太多,其中一线工人又是在各类事故中最容易造成人身伤亡的群体。配备合格的安全帽,是应遵守的最基本的施工规范。
“塑料”安全帽的“走红”,暴露出相关行业乱象和监管缺失。笔者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后发现,网售安全帽价格不一,便宜的有5块钱一顶,贵的也有从100元至500余元不等。其中一卖家称,7元一顶的是最普通的安全帽,在帽壳内均贴有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劳安认证等信息,正常使用应该没什么问题。7元钱,恐怕买杯奶茶都不够。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安全帽要符合GB 2811-2007《安全帽》要求,安全帽的选用需要符合GB/T 30041-2013《头部防护 安全帽选用规范》要求。那么,这些“不安全”的安全帽是哪里生产的,如何取得的“合格证”,又如何流入市场,还有哪些在销售,哪些在使用……
诚然,安全生产无小事,生命更无价,没有谁的命比其他人更“值钱”。安全帽的合格,更是事关生产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安全帽的生产厂商、销售商、质检部门,还是负责采购的企业、施工队,都应对此负责、严格把控,保障一线工人在作业时的安全。监管部门唯有严肃查处生产劣质安全帽的不法企业,揪出不规范使用安全帽的施工方,才能切实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莫再让一顶顶“塑料”安全帽,寒了广大一线工人的心。(张泷浈)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陈靖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