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1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已成为培育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支撑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发展智能经济和构建智能社会新形态的重要战略力量。
算力时代,未来何往?20日,2025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开幕。在上午的主题报告会阶段,中外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算力未来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科技的成就非常惊人”
日新月异的中国计算产业,在国际专家眼中展现何种图景?本次大会提供了观察窗口。
“我非常看重过去,特别是中国科技的过去,我也看好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会上,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托马斯·萨金特对中国科技成就表达了高度赞赏。
他特别提到了在大会现场的观察:“其实你们有很好的数据集,我在楼下看到了服务器、华为芯片、GPU、CPU,也可以将一些参数通过更多的数据集进行匹配,应用托勒密方法,这是我不具有的,这是非常好的应用机会。”这番亲眼所见的描述,体现了他对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肯定。
同样对中国产业实践有深入观察的,还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奥泰因·赫尔佐格。他认为,数字孪生和大语言模型的整体系统支持规划、开发、生产、物流和业务流程的综合模型,模拟、验证和可视化不同的规划变量,控制着从开发到生产、物流和业务流程的运作。
在阐述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时,奥泰因·赫尔佐格特别引用了一项观察发现:“得益于中国对于复杂供应链的建造,中国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有着数十年的流程知识,也就是说从经验中获取的实践知识,关乎如何制造产品和如何提高质量,这种知识有助于实现迭代创新。”
他强调,“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因素”,而中国工厂能够快速转型生产不同产品的能力,正体现了这种知识的力量。
自主计算迈向“好用易用”新阶段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已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成为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像建设电力网一样建设算力网,你能想象吗?“中国算力网就像超高压一样,是为算力网的基础技术和系统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实验验证,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全球计算联盟(GCC)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席高文在报告中如是说。他提出了中国算力网发展的三阶段路径:一是算力资源可汇聚,二是算力任务可调度,三是计算任务可协同。
与此同时,自主计算产业在湖南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
“当前,自主计算正在从基本好用到好用易用阶段转型,这次会议就是新的拐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桂荣指出,依托湖南拥有全国计算领域唯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优势,中国电子的自主计算产业正根植湖南。
王桂荣表示,中国电子将继续扎根湖南,借助湖南的发展机遇,实现其自主计算产业的更大发展。从国家算力网的建设到自主计算产业的突破,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自主发展之路。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陈珏 实习生田夏爱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