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察丨韧性城市怎么建?湖南的“大地根基”与“韧性蓝图”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李想 苏媛 谷文昌 编辑:刘娜 2025-11-20 21:12:10
时刻新闻
—分享—

1763375809192-2xwe02ewneb.png

11月17日,2025年韧性城市研讨会暨城市地质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开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李想 通讯员 苏媛 谷文昌 长沙报道

11月17日,湖南长沙,一场围绕城市“韧性”与“地质”深度融合的研讨拉开帷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湖南省地质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韧性城市研讨会暨城市地质学术会议在此举行。

开幕式上,随着红布缓缓揭开,“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创新中心湖南创新基地”正式揭牌亮相。

现场热烈的掌声,透露了与会者的期待。这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的落户,标志着湖南在探索韧性城市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城市地下管网调查与监测4.png

省内首套车载三维探地雷达系统。

城市之需

韧性城市,即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擎,湖南始终将“安全”“韧性”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湖南省地质院城调所所长陈俊华概括了湖南面临的挑战:丘陵地形、溶岩地层分布、极端天气频发,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加速等,导致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叠加。

要建设韧性城市,必须摸清地质家底、防控风险,筑牢城市发展根基。陈俊华说,需破解地域复合风险,筑牢民生安全“防护网”,并创新系统治理路径,打造地质赋能“湖南样板”。

“地质工作就像是城市的‘全科医生’,通过全方位‘体检’及时发现隐患。”湖南省地质院城调所城市地质大数据中心主任周考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他们工作的性质。他举例,今年4月长沙马拉松前夕,技术人员对湘江中路进行了全面探测,排除了地下空洞隐患,确保了赛事安全。

当前,湖南城市地质工作进展如何?湖南省地质院环境地质室主任王耀军坦言,“湖南的城市地质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地质资料的积累、数据体系的完备仍有提升空间。”

他话锋一转,“地质院深耕地质探测领域多年,核心技术日趋成熟,长沙聚集国防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在数据库建模、大数据应用方面等机构的技术优势前沿领域实力雄厚,工作大有可为。”

6e1af0f183a8f0b6e092b74c6ec5fc9.jpg

物探现场。

地质之力

那些市民日常感知到的城市“痛点”,其解决方案往往深埋于地下。

湖南省地质院城调所高级工程师樊宝杰介绍,如南湖路隧道为何最终选址南湖路而非劳动路?五一广场为何未建高架桥缓解拥堵?答案都藏在地质条件中——“两岸地质基础条件较差”“地质条件软弱,专家评估后认为不适合”。这些决策背后,是地质工作提供的科学支撑。

起步晚不代表步伐慢。面对特殊省情,湖南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之路。

“我们以‘透明地质’筑牢城市‘系统韧性’。”省地质院党委书记谈文胜介绍,省地质院已参与制定全省道路安全检测标准,引入省内首套车载三维探地雷达系统,精准识别道路地下病害体。目前,已完成7个省域中心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建模,搭建1.2万平方公里城市地质数据库。

在“智慧地质”方面,湖南建成“空-天-地-网”四维防控体系,布设数千个监测点位,支撑120余个县市区地灾防治,当好城市“安全哨兵”。打造的“数智城调云平台”与城市地质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过江隧道等重大工程提供了精准地质支撑。

湖南在“绿色地质”方面也取得突破。通过构建“调查-设计-施工”全链条服务体系,研发重金属阻控技术,为城市周边矿山治理提供“地质+生态”解决方案,有关项目已入选联合国优秀案例。

城市地质安全智能监测1.png

城市地质安全智能监测。

未来之路

本次会议以“强城市地质根基,绘韧性城市蓝图”为主题,既是学术盛宴,更是推动城市地质服务地方发展的务实行动,对湖南意义特殊。

搭建了高端湘籍交流平台。会议汇聚全球智慧,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等机构院士专家,及英、俄、新加坡等国家学者线上线下分享成果。政企研跨界交流,既为湖南搭建国际合作桥梁,也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纽带,夯实湖南城市地质开放发展基础。

贡献了赋能湖南的学术成果。院士专家围绕地下水治理、城市安全、地下空间开发等议题,分享的理论与经验,精准匹配湖南丘陵山地特色、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为破解湘江流域保护、长株潭地下空间开发等本土难题,提供了关键思想与技术支撑。

“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创新中心湖南创新基地”正式揭牌,更标志着湖南韧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全铁军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了未来五大重点任务:完善湖南特色政策体系、摸清地质家底、提升技术水平、保障城市安全、拓展合作空间。

在湖南,地质工作支撑韧性城市的路径正愈发清晰。

谈文胜表示,着眼长远,将以新揭牌的湖南基地为纽带,加速城市地质科技成果转化,让“地质赋能韧性城市”续写时代新篇。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李想 苏媛 谷文昌

编辑:刘娜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55/64/154466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