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潮·创力|周博闻:加速轨道交通“智造”的技术迭代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洁 编辑:张皎 2025-05-04 21:32:5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湘江潮涌,劳动筑梦。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专题《湘潮·创力》,聚焦三湘大地上的劳动者群像。从轰鸣车间的“技术突围”到数字浪潮的“云端拓荒”,从稻田间躬身育良种的“泥腿专家”到实验室里点亮“中国智造”的科研先锋。记录奋斗者如何以“创”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长卷上写下力透纸背的答案。

123.jpg

工作中的周博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文洁 长沙报道

“一座地铁从最初规划线路走向、车站选址到项目施工现场的钢筋水泥计算,再到最后建成投入运营,都是我们的工作。”湖南省轨道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博闻勾勒出他与轨道交通深度交织的职业生涯。

从“学徒”到“行业能手”

2015年,周博闻硕士毕业,从事高速公路设计工作。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一年后悄然转动。彼时,湖南轨道磁浮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湖南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轨道院”)应运而生。周博闻毅然投身其中,成为最早的6名员工之一,开启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探索之旅。

轨道院成立初期,面临许多挑战。此前,湖南交通设计院主要专注于公路、水运设计,而轨道交通是集土建、信号、车辆等众多专业于一体的复杂综合工程,没有现成的参考先例。28岁的周博闻主动挑起大梁,负责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轨道项目——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

“很多事情要先做,做的过程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累积经验,下一次才能做得更好。”周博闻深知技术无法坐享其成,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他连续两个月泡在项目现场,反复勘察沿线地形地貌,标记桥梁、隧道等结构物位置,多轮核验数据,对数十个线路方案进行“地毯式”比选。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与同事还积极前往行业“国家队”“取经”。学习的三个月时间里,周博闻不懂就问,常常翻阅资料学习到深夜。从模仿到吸收,再到消化,周博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最终成功落地,不仅推动降低了区域物流成本,更构建起长株潭 “半小时交通圈”,惠及超千万民众,而周博闻也在项目中快速成长为专业能手。

刀尖上的创新与山水间的巧思

34.jpg

凤凰文旅磁浮穿行在山水间。

2019年,凤凰磁浮文旅项目开工建设,这是中国首条以“磁浮+旅游”深度融合为特色的观光线路,连接凤凰高铁站与凤凰古城核心景区。然而,湘西凤凰县地处武陵山区,线路需穿越多座山峰、自然保护区和沱江水源地,山体环境复杂,既要在山体内部打通磁浮隧道,又不能破坏山体结构,这对周博闻与团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要做的不是劈山开路,而是将磁浮项目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周博闻针对在高大陡坡上修建磁浮隧道提出“精细化”隧道洞口实施方案。团队齐心协力,将开挖面积压缩至原设计的十分之一,工期也比预计规划缩短了一半,最大程度保护了山体的原有结构。如今,在凤凰的青山绿水间,磁浮列车缓缓穿行,让古老的凤凰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魅力。

67.jpg

长沙磁浮东延线项目设计图。

2022年5月,随着8台30吨液压水平千斤顶同时发力,长沙磁浮东延线接T3航站楼工程接轨区重约2400吨的道岔梁正式开始顶推施工。这是世界首例在中低速磁浮运营线上增设道岔引出新线的建设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周博闻团队提出在既有线路新增两组道岔引出磁浮东延线的思路,为尽力缩短既有线路停运时间,减少对旅客的影响,团队提出在正线侧支架现浇道岔梁,再将梁体横向顶推的方案,大大缩短运营中断时间,专家评价该方案“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在运营线路区间开岔引出新线的实施,为磁浮交通改扩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为全球同类型工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让磁浮技术“跑”进更多城市

在轨道交通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方案被推翻、重新设计是常有的事。但周博闻从未退缩,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推进工作,他带领团队参与全国50余项轨道交通规划和项目前期设计研究,积极布局铁路领域,完成了10余条铁路前期设计和30余项涉铁工程设计。

湖南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团队也由最初六人攻坚小组成长为八十余人的精锐之师,项目遍布杭州、宁波、浙江、徐州、青岛等十来个城市,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周博闻深知,磁浮的生命力在于造价的优化。“下一步我想继续走好磁浮轨道设计这条路,希望磁浮进行技术迭代,往轻量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造价,提升适应性,实现磁浮技术的出湘出海,惠及更多百姓。” 周博闻满怀憧憬地说道。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洁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9/96/149291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