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风力发电机(摄影 李芳森)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刘新昌 熊婧懿 常德报道
1台风力发电机,每转动1圈,能迸发9度绿电。
随着最后一台风力发电机叶轮旋转运行,4月30日9时38分,湖南省首个规模化平原混塔风电项目——常德鼎城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40座160米高的“捕风者”,年发电量达4.2亿度,可以满足14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当叶片搅动春云,湖风化为绿能。
罕见的“风景”
这样的“风景”,在湖南平原地区极为罕见。
作为靠风刮来的“绿电工厂”,对高度有着苛刻的条件。山区海拔高,天然优势能让叶片触及更强劲的风带。
在平原上建设风电场,首要挑战在于如何克服高度问题。
山区风力发电机的塔架,多由钢塔构成,但放在平原并不适配。五凌电力新能源分公司湘西北区域维检中心副主任兼项目经理王启明介绍,钢塔的极限一般只有120米,超过这个高度,钢塔的重量和成本会显著增加。
混塔生产安装涉及多种材料和新工艺,安装细节多且工艺复杂。此前,五凌电力没有混塔的经验,在湖南平原地区,也没有规模化混塔的样本可供参考。
五凌电力新能源分公司总经理李贤明说,项目团队从零开始,先学后做,广泛调研,实地研学,边学边做。
结合现场特点,在混塔设计选型上,最终采用免灌浆干式连接分片预制装配混塔方案。
混塔段44环高度131.7米,单管片最大重量16吨,采用分片预制、运输现场拼接方案,弯螺栓和环氧结构胶连接做到“即拼即吊”,节约等强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运输和施工效率。
中控室里的智慧化操作场景 (摄影 李芳森)
创新的“风景”
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鼎城风电项目地处洞庭湖边沿,属早期的围湖造田区,海拔低,地下水丰富,6米以上施工土层多为腐质土或粉砂。
建设本着不破坏耕地、不破坏环境的原则,大部分机位,均选用废弃的坑塘。
五凌电力新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何峰说,按照设计要求,基坑深度需开挖至4.2米,由于地下水位高、粉砂淤泥粘性低,部分基坑挖不到1米时就开始塌方,基坑开挖难以成型。
为此,项目部会同各方仔细观察研究,综合研判,大胆创新,制定出外围井点降水+木桩支护+黄土换填+支模护壁的综合治理方式,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混凝土浇筑正值夏季,温度一高,就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项目部会同实验室反复试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合理掺加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降低水化热峰值。
同时选用合适的缓凝剂和减水剂,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减少水泥水化热的集中释放。
在搅拌水中加冰降低水温控制,选择在气温较低的夜晚进行浇筑,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采用双层覆膜养护和张拉室内注水措施控制基础砼温升过快。
《常德鼎城风电场混塔吊装质量控制》也被评为2024年度湖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等奖。
是“风景”也是风景
规整的绿色田野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错落有致地穿插其中,给田野多了一分韵味。
该风电项目,跨越常德市鼎城区的十美堂镇、蒿子港镇和中河口镇三镇。
“如果3月底来这,看到的景色更美。”王启明介绍,那时,十美堂镇的万亩油菜花田正值盛放季。
金灿灿的花田中,风力发电机随风旋转,让景色更有层次感,也成为这里新的打卡点。
随着最后一台风力发电机并入电网,洞庭湖平原的新能源版图,揭开崭新一页。
当慕名而来的游客,把风车“装”进了照片。
“风景”在此刻,完成风景的转换,赋予了新的经济效应。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刘新昌 熊婧懿
编辑:姜雯婕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