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活 | 康祖杰:能听音辨百鸟 他是壶瓶山“动植物百科全书”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李欣 编辑:陈珏 2025-05-01 10:04:2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这里有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也有扎根大地的不断求索。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绝活》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匠人指尖的温度,感受青年眼中的光芒。敬请关注。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高级工程师康祖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李欣 常德报道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568公顷,是湖南省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若非右膝半月板二度损伤,无法攀岩爬坡,我此时恐怕早已深入壶瓶山观鸟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康祖杰,早已把这里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

身为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高级工程师,多年来,康祖杰踏遍了壶瓶山的每一个角落,150多次登顶主峰,与飞鸟为伴,发现了数十种湖南省的新记录种,被誉为壶瓶山的“动植物百科全书”。他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坚守林业基层,扎根大山林区,以奉献精神为墨,写就了一份无愧于心的绿色答卷。

坚持苦学,只为“不负事业、不负青山”

康祖杰是个理想信仰坚定的人,也是干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的人。他被誉为“鸟知音”“鱼伯乐”,能“闻鸟音、观鱼行而知其种属”,能“拾取一叶而知其类属及境内分布”。

起初,这位土生土长的壶瓶山人,与不少人一样,仅能区分“树是树,鱼是鱼,鸟则仅识乌鸦与麻雀”。

历经13载监测,他记录鸟种达373种,凭借对鸟鸣声的敏锐捕捉与精准辨识,练就“听音辨鸟”的绝技。

2008年,康祖杰偶然踏入了观鸟的领域。自此,他肩扛10公斤重的观鸟装备,在山林间穿梭,捕捉了超过20万张鸟类照片,同时记录下2万多条鸟鸣声。通过反复聆听与琢磨,成为行家里手。

多年观鸟生涯,他宛如一位“苦行僧”,在深入山林中克服重重困难,然而这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情怀,使他乐在其中。

“壶瓶山鮡”是他2007年发现的疑似新鱼种。为了与长江流域鮡属鱼种比对论证,他跑遍澧水、沅水、清江流域采集标本。

2016年,唯一以壶瓶山命名的脊椎动物新种“壶瓶山鮡”在《ZOOTAXA》上发表。这成为目前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堰鮡属鱼类唯一记录,填补了世界鮡科鮡属鱼类在演化长链中的缺失环节。

自高中毕业后,康祖杰便参加工作,加入壶瓶山林业队伍,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职学习,克服重重困难,系统学习了财务、法学、动物学、鸟类学等专业知识,取得财务大专学历、法学学士、林学硕士学位。

从高中生起步,到成长为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康祖杰全身心投入壶瓶山生态多样性保护和科研,匠心耕耘,精益求精,目前已经发表科研论文41篇,主编科研专著5部,参与编写科研专著6部。

深山苦行,只为“壶瓶妖娆、壶瓶精彩”

自1998年来,康祖杰26年不辞山高路险,无畏风雪雷电,坚持苦行深耕,每年出勤320天以上,野外行程2.5万多公里。

为了厘清壶瓶山动植物家底,他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野外一线进行资源调查。

为了摸清“泛壶瓶山区域”鸟类生态,康祖杰自筹资金4.6万元,设置固定监测样线(样点)40多个,十年如一日地在河洑国家森林公园、夹山国家森林公园、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县工业园等区域开展鸟类监测,填补了这些区域鸟类资源研究的空白。

同事陈振法眼中的康祖杰,是一位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探索者。在蛇谷这一险恶环境中,他带领10多名同事,毅然签订“志愿书”,深入谷内调查采样。他们凭借藤条荡过悬崖,成功采集了2300多份标本,并发现新植物种“壶瓶山唐松草”,为摸清植物家底贡献了力量。

康祖杰先后组织实施2个国际项目和5个省部级项目,主持或参与编写生态项目规划17个。因科研成果丰硕,2016年,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准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新成员。

敢闯敢干,只为“奋斗不息、匠作不息”

由于高强度野外工作,康祖杰的双腿髌骨软骨磨损达60%,右膝半月板二度损伤,他瘸拐着跋山涉水,开展野外科研,精耕匠作。

为了弄清壶瓶山鱼类和鸟类资源家底,2007年他开始调查区内鱼类资源,2010年开始调查区内鸟类资源。他白天采标本、拍照片,晚上对照拍摄的鸟类、鱼类照片或标本,作比对、搞论证,一折腾,少则半宿、多则整晚。凭着这种不怕吃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2018年和2019年他执笔编写出版了《壶瓶山鸟类图鉴》《壶瓶山鱼类图鉴》。

一支优秀团队,康祖杰训练了14年。

2011年开始,他要求科研队伍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掌握1-2门动植物监测技能,并根据其兴趣爱好分成6个科研组,指导他们进行野生动植物监测技能实战训练,科研组几乎人人练就了一项或几项生物监测技能。

近二十年来,康祖杰牵头开展了鱼类、鸟类、兽类、植物样方等九项常规性调查监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45000份、发现动植物新种11个、中国新记录种23种、湖南新记录种392种、保护区新记录种720多种,基本弄清了壶瓶山生物资源家底,为科学决策和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30多年来,他率领团队在保护中科研,在科研中保护,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建区前的54%增长到90.2%,红豆杉、珙桐、林麝、黑熊、中华秋沙鸭等濒危物种种群不断扩大。2023年,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从翩翩少年到霜染鬓角,康祖杰用双脚丈量出壶瓶山的生态密码,以学者之智破解自然基因,以匠人之心编织生命经纬。当壶瓶山的生态之美举世瞩目之时,这位行走的"百科全书"早已将最珍贵的论文,写在了这片山水的苍翠之间。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李欣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9/83/149242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