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兴苑小区。 图/李锡成
记者在陈日茂(右一)家中交谈。图/李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唐鹏 朱敏嘉 资兴报道
“那天的雨,下得又猛又急……”陈日茂回忆起那一晚的险情仍心有余悸,“收到暴雨预警后不久,我和老伴赶紧往外跑,什么都没拿,大雨把所有东西都冲走了。好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2024年7月26日至29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遭遇极端暴雨,突破历史极值,引发严重山洪地质灾害。
近一年后,当地居民生活如何?2025年5月13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湖南站“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来到郴州市资兴市兴宁镇福兴苑小区,探访这里居民的新生活。这里是暴雨天气过程后资兴建设的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点。
崭新楼房整齐排列,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和中国结,门前干净整洁,不时有居民开车进出。
福兴苑一期综合住宅200套,二期450套均已全部交房。图/林城
记者来到60岁的陈日茂和他63岁的妻子李彩坤的家,南北通透的四居室,简单的装修,温馨又大方。
不到几个月就住进新房子,这让陈日茂感到十分幸福。“新房子基本可以拎包入住,只需要再添点家电家具就好了。”陈日茂在家中笑着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苏州上班,无论是过年还是暑假,儿孙们回来都有地方住,一家人其乐融融。
共有650户受灾群众和陈日茂一起搬迁至兴宁镇集中安置点。记者了解到,资兴市全市集镇集中安置共有兴宁镇、州门司镇、八面山瑶族乡、黄草镇(东坪)4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886户。
“集中安置项目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建设,土地全部为国有划拨。”资兴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安置工程项目的“三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用也均由政府承担。安置小区水、电、路、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4个集中安置点均就近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已安排公益性岗位14个(兴宁镇6个、州门司镇3个、八面山瑶族乡5个),负责安置小区保洁、保安等物业管理。
资兴市气象局局长秦克强介绍,“7·26”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后,气象部门多次进行总结复盘,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方案。“通过仔细规划选址,我们在集中安置点附近新建一个自动气象站,并加装可实时监控的摄像头,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监测数据质量。”
居民向记者展示地灾预警群。图/李锡成
目前,资兴市恢复重建并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40个,新建区域气象站视频监控系统43套,增设户外气象要素显示屏14套;成功立项《东江湖区气象垂直观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启动第一期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配套建设工程,工程预计今年竣工,将有效弥补全市气象监测短板。
同时,资兴市气象局部署新建了集气象预报预警天气盒、移动终端及触摸一体机于一体的气象预警指挥响应系统,构建起从应急指挥部延伸到各部门和乡镇的“监测-预警-指挥”一体化应急响应链条,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重点区域全覆盖,全面提升灾害应急指挥效率。
资兴市气象局新投用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图/李致远
秦克强介绍,“该系统可实时接入气象站采集的温度、风向、风速以及水文等基础数据,同时结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信息对气象灾害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不仅如此,系统还集成了全市1870处地灾点、85座水库、171个小水电、466处山洪易发区、5547个切坡建房户的责任联系人姓名、电话等信息以及219个村(社区)支书信息。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可第一时间叫应提醒到一线负责人。
接下来,资兴市还将全力推进避险搬迁安置,全速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同时,抓紧修复灾毁耕地、农业设施和水利灌区,加强农技指导,因地制宜开展春耕生产,最大程度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压实市乡村组四级网格责任,健全“631”递进式预报预警叫应机制,补充、补齐必要的防汛救灾物资,常态化开展演练,加快水利防洪项目恢复重建,坚决打好打赢安全度汛硬仗。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唐鹏 朱敏嘉
编辑:刘娜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