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在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的战略交汇处,湖南以“低成本+高配套”的组合优势,正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日,国际权威机构毕马威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湖南以“一低六好一优”的立体化竞争力,打造出“中部地区投资性价比高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成本优势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走进长沙,1.1万元/平方米的新房均价、7.2的房价收入比保持全国主要大城市最低,勾勒出“安居乐业”的幸福底色。
这里的地铁2元起步、最高仅7元,公交覆盖城乡、票价普遍2元,本地蔬菜、水果、肉类供应充足,各类消费品价格普遍低于一、二线城市,用“小成本”托起“大民生”。
毕马威走访了湖南重点产业链典型企业50余家,问卷调研320家企业。
调研报告显示,相较于其他中部省份,湖南房价、用地、用气等成本较低,全省综合运营成本表现为“一低六好一优”的突出特点,即生活成本低、教育资源好、医疗条件好、产业基础好、开放平台好、科研平台好、人才资源好、营商环境优。
数据显示,湖南综合运营成本在中部六省中优势显著:2024年省会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仅为合肥的38.7%,非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格较河南低11.7%,最低工资标准“三档综合”排名中部第二……各成本按平均加权优势排名中部第一。
成本“洼地”不是简单的让利,而是系统化配套的效能释放。长沙连续17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正是“宜居”与“宜业”双轮驱动的结晶。
产业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
在株洲田心,全球首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从这里驶向世界;在湖南湘江新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构筑起数字中国的“安全底座”……
2024年湖南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56万亿元、排全国第9位。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高地,湖南拥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输变电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6个万亿行业、16个千亿产业。
湖南的制造业“筋骨”强健: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3年领跑全国,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汇聚5家“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50强”企业,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如繁星闪耀。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里的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第三代半导体、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成果加速转化,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是全国计算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研发投入强度和规模稳居中部第二。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湖南让我们看见创新的速度。”中车株机相关负责人感慨。
开放格局与制度创新相得益彰
湘江潮涌,联通世界。
中欧班列(长沙)呼啸西行,湘粤非铁海联运破浪南下,五大国际贸易通道年开行量均超千列,分别深度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织就“买全球、卖全球”的立体网络。
湖南有1个国家级新区,19个国家级园区、107个省级园区和5个综保区(中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保税区集群),成功获批湖南自贸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湘南湘西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载体空间充足。同时,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大会、北斗规模应用峰会等永久落户。
制度创新的步伐同样铿锵: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实现268项业务“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材料压缩25%、办理时限提速超80%;“湘易办”集成3000余项政务服务,企业开办1日办结,工程审批效率全国领先。
从“执法检查扫码入企”到“免申即享”政策直达,从“四有”柔性执法到信用修复“两书同达”,湖南用制度温度点燃开放引擎。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获评营商环境“前10省份”和“前10最佳口碑省份”双称号。
人才沃土与创新雨林交融共生
三湘大地,国家级科研平台密集,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关卡;湘江实验室里,算力算法协同攻关。湖南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139所高校铸就创新“强磁场”,“芙蓉计划”吸引65.5%的湘江新区高校毕业生扎根三湘。
湖南高校数量排名全国第5,985高校数量居全国前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5所高校及15个学科进入全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序列,入选学校和学科数量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11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行列,位居全国第5、中部第1。
截至2024年末,湖南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个,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42个,技术研究中心79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6个,省重点实验室387个。
湖南着力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芙蓉计划”,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形成“引得来”的强大张力,2024年发布《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2025年2月发布《关于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 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的若干措施》。针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出台“长沙人才政策22条”“升级版45条”“研发人才政策十条”等系列举措,强化全方面引才育才保障。
《湖南省创业孵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湖南创业孵化载体464家,同比增长11%,已实现市州和省级及以上的高新区全覆盖。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湖南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9位,居中部前列,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入选2024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600万技能人才、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同谱写“孔雀向北飞”的新篇章。
“在湖南,我们找到了成本控制与创新突破的最佳平衡点。”在毕马威的调研中,有86.9%以上的企业认为在湖南投资“比较有优势”和“非常有优势”。
从“惟楚有材”到“于斯为盛”,湖南的蝶变密码,藏在“低成本”背后的民生情怀,更显于“高配套”承载的战略视野。这里用制度创新打破“隐性壁垒”,以生态优化培育“创新雨林”,让“投资性价比”不仅是经济概念,更成为高质量发展方法论。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