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记得 | “此生只要能动,我必每年祭扫”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丁斯斯 2025-04-04 17:16:5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这是一场关于缅怀与传承的旅程,这是一次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致敬。清明节期间,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特别策划《我们记得》,这里有亲人的热泪、手绘的深情、遗物的温度、守护的执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滚烫的心,去铭记那些伟大的名字,去传承那些不朽的精神。因为,我们记得,他们从未离去。

WechatIMG53.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娄底报道

“要让他们有干净的地方,让英灵安息。”4月2日,清晨的风,穿过松林,捎来阵阵小虫的低鸣和树木的清香。娄底市双峰县杏子铺镇欧源村鸡形山半山腰,58岁的退伍军人陈武卫一边清扫烈士墓碑旁的台阶,一边轻声呢喃。

“此生只要能动,我必每年祭扫”,从2003年开始,陈武卫义务祭扫、守护杏子铺镇13座烈士墓,20多年来从未间断。

3333.jpg

4月2日,陈武卫(左一)在烈士墓前清理杂草。

二十余载祭扫路

“我是退伍军人,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的战友。”

1985年,陈武卫参军入伍,并在黑龙江等地服役近14年,期间荣立过三等功。退役后,陈武卫在双峰县杏子铺镇政府任职。

2003年,陈武卫来到杏子铺镇双源村驻村工作,在与当地老人闲谈之际,得知村里散落烈士墓的信息。于是,他请人带路,几经周转,找到了烈士刘阳求的墓地。

刘阳求1964年出生,1982年入伍,1983年在一次演习中牺牲。

“上山的路早已被杂木淹没。”当时正值清明,看到烈士墓地时,陈武卫有种强烈的念头,必须每年过来祭扫,表达敬仰之情。

杏子铺镇属革命老区,有12处13座烈士墓,散布在12个山头。最远的两座墓地间,相距20多里路。陈武卫打印了一张地图,并用数字标注出每座墓的大概位置。

22222.jpg

杏子铺12处13座烈士墓,散布在12个山头。

每年清明,陈武卫左手扛着锄头、右手拿着镰刀,腰间系着扫把,身后挂着水壶和干粮,在山林中跋涉。山高路远,杂草丛生,路标缺失。从上山到下山,祭扫一座烈士墓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13座墓,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祭扫完。

每到一座墓碑前,陈武卫走上前,低下头,双手合十,对在此长眠的烈士深深鞠躬。这是他每次扫墓前进行的仪式感,也是对叨扰英魂的歉意。

“只要一年不砍,这些灌木就会长到几人高。”

2016年清明,陈武卫像往常一样背着工具上山祭扫。

雨过天晴,空气中弥漫着氤氲的水汽。山路难走,湿滑泥泞,陈武卫深一脚浅一脚,拽着树枝艰难前行。行至半山腰时,陈武卫被松手的树枝大力回弹,整个人滚下山崖。

不知道过了多久,陈武卫躺在地上,缓慢地睁开眼睛,初春的深山,乍暖还寒,冷风簌簌。

“那是最绝望的时刻。”随身携带的水壶,早已滚落崖底。他又渴又饿,左腿钻心的疼痛袭来。

太阳慢慢倾斜,阳光在树叶间落下斑驳的阴影,陈武卫忍着疼痛,一瘸一拐走向墓地。

“既然来了,我就要信守承诺。”下午,陈武卫终于完成祭扫。

回到家后,妻子埋怨他“多管闲事”,他开始长达半个月的住院治疗。从此落下病根,一到下雨腿就隐隐作痛。

55555.jpg

陈武卫(左二)和志愿者一同为烈士扫墓。

红色杏子铺

杏子铺山上埋葬的13位烈士,有的牺牲在战争年代的血火硝烟里,有的牺牲在和平年代的建设中。

“一门双英烈”曾华湘、曾慎伯兄弟,就在13位烈士之中。

1928年3月29日,湖南劳工先驱曾华湘高唱《五一节颂歌》,在长沙教育会坪就义,年仅24岁。

1904年5月12日,曾华湘出生在双峰县杏子铺镇双源村山斗冲。1921年,曾华湘随兄曾丽湘入湖南第一纺纱厂当打包工,之后接任纱厂青年团书记。1925年1月初,曾华湘率领工人为增加工资罢工游行,被反动军警监禁10天。1926年3月,曾华湘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扩大会议。

曾华湘多次组织、领导工人开展斗争。“马日事变”期间,曾华湘被拘禁半月。获释后,领导纱厂党组织和工会转入地下斗争。1927年12月10日“灰日暴动”时,他率领武装起义人员进攻新河警察所、火车站,击毙站长及巡警1名,伤敌20余名,并火烧警察所。暴动失败后,潜回家乡开展地下斗争。1928年2月27日,曾华湘受县委派遣赴长沙向省委汇报工作,寓宿长沙四方塘中华旅社时,因叛徒告密被捕。

曾慎伯是曾华湘叔父曾丙麟之子,由曾华湘介绍入党。曾慎伯1904年出生,192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1925年加入共产党,“灰日暴动”失败后经上级指示秘密潜回家乡开展地下党活动并任溪口山斗冲党支部书记,1928年3月担任湘乡县委员,同年8月被捕,于9月20日在湘乡县被反动派杀害。

通过烈士墓的简短碑文,我们致敬不朽的英魂,感受烈士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向秋元,1896年出生,1925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湘乡县嘉谟镇农民协会主席,1927年在湘乡县嘉镇牺牲。

胡必录,1918年出生,1949年4月参加地方武装,1949年6月8日在杏子欧源村大山冲与国民党七十一军激战中牺牲。

张尧基,1930年6月17日出生,17岁成为中共地下党员,担任九三学生会主席,19岁入湖南省革命大学,后参加清匪反霸工作,担任杨家滩工作队队长。1951年2月19日为营救3名战士,不幸被捕,被土匪杀害于田心街桥下,年仅21岁。

李明增,1935年出生,1956年3月入伍,中共党员,1959年在国防施工中致残,1968年因伤口复发医治无效牺牲。

……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定要牢记这份恩情。”这是陈武卫牢记在心底的信念。

666666.jpg

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为烈士祭扫,陈武卫也从一个人变成了带领一支志愿者队伍。

一代代传承

“这么多年,他只做,从来不说。” 杏子铺镇干部周伟华告诉记者。

在陈武卫看来,给烈士扫墓是一项庄严神圣的使命。墓碑不仅是英烈留在世上的印记,更承载着其后人的深深思念。他怀着敬意,默默做着这一切。

他确实不善言辞,祭扫的整个过程,陈武卫表情凝重,动作果断、干练,任凭手上的皮肤,被带刺的藤蔓划出一道道口子。这一切,他早习以为常。

“山河记得,我们更要记得!” 陈武卫始终记得父亲、百岁老兵陈谷秋讲过的故事。

抗美援朝战场上,枪林弹雨从父亲头上飞过。千钧一发之际,战友一把拉过父亲,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挡住了子弹。从此,父亲对牺牲的烈士,有了难以言语的感情。受父亲的影响,陈武卫从小对军人和革命先烈有着崇高的敬意。

“没有革命先烈,哪有我们的今天。”

这个脱下战袍的退伍军人,永远记得,那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铁骨英魂。他脚下杏子铺的红色热土,也永远记得,那股为国为民、甘献此身的浩然正气。

2022年清明,祭扫期间,陈武卫发现部分烈士墓碑上的描红刻文因风雨消磨,渐渐模糊,难以分辨识别。闲暇之际,他将烈士墓描红修缮一遍。

陈武卫的坚持感染了两位好友,3人组成志愿队,密切配合,连续奋战8天,让13座烈士墓重现庄严。

他们将修缮过程制成短视频传播,赢得众多网友点赞、跟评、转发。

张尧基烈士孙辈动情写道:“感谢人民对先辈的铭记!”

陈武卫告诉记者:“发布这些视频不求表现个人,只是希望更多的网友能够铭记烈士们的功绩,明白他们当初抛头颅、洒热血的初衷。我们记住烈士,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就不朽。”

从一个人到一个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多人与陈武卫同行。双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更是鼎力支持,大力修缮烈士墓区。每逢清明、“八一”,烈士墓附近的学校都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祭扫。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8/96/148447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