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切粉碎还田机正在田埂间运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丽璇 通讯员 陈嘉轩 常德报道
汉寿县岩汪湖镇武竺山村的万亩示范田里,一台秸秆切粉碎还田机正沿着田埂缓缓行进,金黄的秸秆被卷入机身,瞬间化作细碎的草末,均匀撒落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这是汉寿县秸秆“变废为宝”的日常场景,而粉碎机,正是这场“绿色革命”里不可或缺的“铁帮手”。
“要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助力秸秆禁烧,推进秸秆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翻耕沤田、打捆离田,加大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此前,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兼)王建球在调研望城区、汉寿县、桃江县时强调。
汉寿是湖南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从过去“秸秆焚烧浓烟起”到如今“粉碎还田肥沃土”“加工成料助产业”,汉寿县创新“秸秆农机灭茬粉碎还田模式”,以秸秆粉碎机为核心抓手,构建起“政府主导+技术规范+市场发力”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让曾经的“生态包袱”,在机器的轰鸣中变成了滋养土地、赋能产业的“绿色财富”。
汉寿县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灭茬机具发放现场。
政府“精准补给” 粉碎机“好钢用在刀刃上”
“粉碎机县里给协调集中采购,比自己买省了不少钱,而且质量有保障,收完稻子直接就能用!”汉寿县神溪机械化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指着田间作业的粉碎机笑着说。
秸秆处理的 “第一步”,在于有足够好用的设备。为破解农户“购机难、选机乱” 的问题,汉寿县从“源头”发力,把粉碎机的配置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工程来抓。2023年至2025年,县财政累计投入112.3万元,瞄准农机一线品牌,分两次开展“精准采购”:第一次引入符合GB/T24675.6-2009标准的秸秆粉碎还田机93台,第二次采购符合GB/T24675.6-2021标准的秸秆切粉碎还田机100台。同时组织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统一选型、团购机具,通过集中采购,增加议价能力,有效降低机具采购价格,共购置高性能秸秆粉碎还田机263台。所有机具均定向发放给中晚稻种植大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仅如此,汉寿县还组织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抱团”选型、团购高性能粉碎机,累计购置263台。“集中采购能压价,还能统一标准,避免买到‘杂牌机’‘故障机’。”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解释道。为了让每一台机器都“不闲置、用到位”,县里还建立了“机具信息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每台粉碎机的型号、购置时间、使用主体,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作业情况,哪里需要调度、哪台需要维护,一目了然。
技术“划红线” 让粉碎作业打出“组合拳”
“秸秆粉碎长度不能超过10厘米,抛撒均匀度得达到90%以上,这是硬标准,少一分都不行!” 在武竺山村的示范田里,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正拿着尺子,现场检查粉碎机的作业效果。
有了设备,更要“用得对”。汉寿县专门制定《中晚稻秸秆农机灭茬粉碎还田技术规范》,为粉碎机作业划出“红线”:在收割环节,要求联合收割机必须配备高性能秸秆粉碎装置,确保秸秆“一割就碎”;在还田环节,再用灭茬粉碎机进行“二次作业”,把田间残留的稻桩彻底粉碎,让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加速腐解。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武竺山村的农户最有发言权。“以前秸秆要么烧了污染空气,要么留在田里影响翻耕,现在粉碎还田后,土变松了,肥力也上来了!”据测算,严格按规范作业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中晚稻平均亩产量提高了。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还让耕地越种越“肥”。
市场“唱主角” 粉碎机解锁“多元价值”
在汉寿县毛家滩回维乡胜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另一台“特殊”的粉碎机正在处理成捆的秸秆与木屑——这里产出的不是“还田肥”,而是生物质颗粒燃料。
“我们合作社的粉碎机,既要‘碎秸秆’,还要‘配原料’,是个‘多面手’!”合作社负责人、全国劳模胡胜祥拿起一把生物质颗粒介绍。最初用棉秆做原料时,棉秆韧性强,粉碎机“啃不动”,粉碎后的颗粒粗细不均,燃烧效率低。后来,胡胜祥团队调整原料配方,改用树皮、锯木灰与木屑等多种材料的科学配比,优化粉碎工艺,不仅让机器“吃得顺”,还让烟尘排放大幅减少,成了当地生物质燃料市场的“香饽饽”。
合作社5300亩中晚稻实施秸秆还田后,每年节约化肥成本13万元,增收稻谷32.5万/公斤,增加收入84.5万元。如今,胜强合作社的生物质颗粒供不应求。一台粉碎机,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蹚出了一条增收路。
这样的场景,正在汉寿县不断复制。有的合作社用粉碎机处理秸秆后种食用菌,有的则加工成饲料辅料,粉碎机的“多元价值”被不断挖掘。
政策“托底”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农业主体的积极性,源于汉寿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倾斜”,直接的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9月8日,汉寿县委书记周功表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会议强调要落实秸秆还田、捡拾打捆、固化成形等农机的购置与应用,推广低茬收割、灭茬翻耕、还田利用等成熟实用技术。
其中,“灭茬翻耕”的核心就是粉碎机。县里不仅给购机补贴,还组织技术培训,让农户、合作社不仅“有机器”,还“会用机器、用好机器”。
秸秆灭茬粉碎还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每亩农田化肥使用量可减少10—15公斤,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中晚稻平均亩产量提高了50—80公斤。汉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汉寿县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说道,禁烧需要疏堵结合,如今粉碎机的使用,环保“堵”的压力就小很多了。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实施秸秆还田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得以明显下降。
下一步,汉寿县计划继续优化粉碎机配置,同时支持合作社探索“粉碎 + 加工”的产业链模式,让每一台粉碎机都成为“点草成金”的助力。
从田间的“粉碎还田”,到厂房的“加工增值”,汉寿县用一台台秸秆粉碎机,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层答卷。在这片沃土里,曾经难处理的秸秆,正随着粉碎机的转动,变成滋养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丽璇 陈嘉轩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