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益阳报道
凌晨3点,电话铃声刺破寂静。
益阳市赫山区应急管理局局长何配军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坐起,心跳加速,赶忙接电话……这样的夜晚,对他和同事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他苦笑着说:“应急人的手机24小时在线,从不敢关。”
应急,就是应对突然发生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或状态。
不知什么时候出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应急就像应对突然来袭的“暗器”,就看谁的本领强。
在赫山区,一场关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探索已悄然进行了多年。从乡镇到村组,从干部到群众,一场守护生命安全的变革正在发生。
万分之一的巧合与百分之百的责任
“守住大堤其实是万分之一的巧合。”
兰溪镇武装部长、政法委员曹军回忆起2017年发生在该镇资江防洪大堤的那场险情时,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大堤整体塌陷30米,千钧一发。巧合的是,大堤塌陷的方式恰好将管涌处压实,为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如果不是整体塌陷,肯定是守不住了。” 曹军说,“那次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应急力量的重要性,不能总指望巧合。”
赫山区地处洞庭湖区,河网密布,汛情频发。同时,该区人口众多,企业密集,交通安全压力大。
传统的应急模式面临“远水难救近火”的困境——区消防大队赶到偏远乡镇往往需要三四十分钟,等到抵达现场,“黄花菜都凉了”。
兰溪镇平安法治和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明辉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有些村道路狭窄,消防车进不去。以前村里面没有应急小分队,只能干着急。”
现实的需求催生了改革的动力。
赫山区开始探索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新模式,从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公分”。
在赫山区,两个数字组合深入人心:“863”和“133”。这是该区探索乡镇应急能力建设的创新模式。
乡镇“863模式”包括八个规定动作、六大体系和三个统一。从成立机构、列出清单、编制预案,到购置物资、组织演练、组建队伍,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村社区“133工程”则更加细致:“一张网格群+全民防、全域防、全时防+早准备、早发现、早处置”。全区20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施这一工程。
兰溪镇是这些模式的发源地与实践者。
该镇组建了9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分为30人的应急大队、30人的民兵队伍和30人的志愿者队伍。其中5人是专职消防员,24小时待命。
兰溪镇政府专职消防队队员彭卫军颇为自豪地说:“我们3-5分钟就可以出车,5-10分钟可以赶到镇上任何地点,30分钟内能够覆盖全镇域。”
处早处小筑起安全长城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三年来,赫山区安全事故起数及亡人数分别下降65%和72%,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全区共组建区、镇应急救援队伍21支755人,在隐患排查、事故处置、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处早处小优势,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全区乡镇共成功实施应急救援281次,镇村应急队伍出动迅速、处置得当,为基层筑起了一道安全长城。
但比起数据,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鲜活的救援故事。
2023年3月,兰溪镇遭遇罕见大风天气,风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级别。一所初中的围墙被刮倒,食堂屋顶被掀走,28栋房屋受损严重。
“当时有俩孩子躲在围墙下避雨,被倒塌的墙体压住了。”曹军回忆道,“我们综治办的同志第一批冲到现场,徒手清理砖头,把孩子救了出来。”
那次风灾中,镇应急队伍快速响应,区消防大队也及时支援,共同完成了救援任务。“通过那次救援,我们印证了兰溪应急大队的处突能力。”曹军说。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欧江岔镇罗湖社区。
一位居民在参加完应急培训后,成功使用灭火器扑灭了邻居家的火灾,避免了更大损失。“现学现卖,真管用!”何配军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培训的意义所在。”
除了这些“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更是应急人的工作重点。
欧江岔镇党委书记刘志胜讲了一个例子:“去年大年初一,镇上一家人在空调房内用炭盆取暖,窗门紧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幸好发现及时,大部分人都抢救过来了,但一个一岁的孩子没能救回来。”
这样的教训让刘志胜更加认识到应急宣传的重要性:“如果家长有安全意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今年以来,欧江岔镇在应急宣传方面不遗余力,力争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关于生命守护的探索仍在继续
“乡镇干部最怕接到应急部门的电话。”在乡镇工作过的何配军颇有感慨地说,“因为很可能意味着辖区发生了事故或突发事件。”
如今,从“接电话的人”变成“打电话的人”,何配军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情,要统筹指挥;出现突发情况,要到现场处置;部门之间的力量整合,要协调到位。”
赫山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陈惠彬的手机也是24小时不离身:“我老婆经常讲辐射大,让我离远点。但晚上睡觉我又怕听不见铃声,还是放在枕头边,因为我们随时要准备打‘应急仗’的。”
休假,对应急人来说更是奢侈。
刘志胜说:“应急人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周末休个假,如果发生了突发事件,马上就得回来。”
“我最怕手机没电,有个应急事件找不到人咋办?就买了个智能手表和手机连起来,这样即使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没电了,重要的电话和消息也不会错过,心里踏实多了。” 刘志胜坦言。
“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曹军说,“虽然我们希望永远没有用兵之时,但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这是赫山区应急人的共同心声,也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意义所在——不是为了等待灾难,而是为了当灾难来临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几年探索和努力,赫山如今形成了“村主防、镇主救、区统筹”的“区镇村屋”四级联动大应急格局,真正实现了“村救早、镇救了”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
在这片土地上,一场关于生命守护的探索仍在继续……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