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沃土,民企枝繁叶茂。其蓬勃发展的核心动能何在?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工商联走进企业、商协会、基层工商联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推出《湘商方法论》栏目,解码企业制胜之密,挖掘商协会协同共生之力,诠释工商联服务之道,为更多民营经济人士、创新创业者点亮前行的灯塔。
湖南省河南大厦效果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席灵芝 长沙报道
2025年8月15日,湖南省河南大厦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这座大厦将成为湘豫文化交流的新客厅、在湘河南老乡的温馨家园。
这,仅是湖南省河南商会为游子筑“家”的一个缩影。
自2008成立,商会服务超过2600家豫籍企业,年产值超1200亿元,年纳税超10亿元,解决了10多万人就业。
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一套名为“矩阵分阶式”管理组织架构。
本期《湘商方法论》,聚焦湖南省河南商会独创的“矩阵”管理,探寻豫企在湘发展的共生密码。
聚一群人
目前,湖南有豫籍企业超2600家,其中中心会员企业1200多家,核心会员企业230多家。如何将这群人真正“聚起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湖南省河南商会会长陈通,有他的建设之道。
“商会就像一支特种部队,需要精准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作为一位有着27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他将军事管理智慧,创新运用于商会建设。
在陈通等人的推动下,商会推行“矩阵分阶式”管理架构。
何为“矩阵分阶式”?陈通向记者分享了——两个七。
第一个“七”为,先后成立了开福、芙蓉、岳麓、天心、雨花、长沙县、望城等七个片区会员联络处,更好地为会员服务,吸引更多的老乡加入商会;
第二个“七”是,设立医疗健康、女企业家联合发展、法律服务、食品流通、财税、装修机电、科技信息等7个专业委员会。
例如,湖南省河南商会执行会长窦拥军,依托自身医学背景与行业资源,牵头成立湖南省河南商会医疗健康委员会,致力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在湘医疗行业的老乡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七大片区与七大专业委员会纵横交错,织成一张覆盖全湘、贯通多业的资源协同网络。
这样的管理智慧,在人才培育中也有体现。湖南省河南商会在全国商会系统创造性培育“五种人才”:战略运营人才、战略支撑人才、战略支援人才、战略后备人才、战略品牌人才。
这样“分层级、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为商会科学决策和专业化运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显著提升了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建一个家
人聚是基础,家建是延伸。2024年,商会通过投标,拿下长沙一家老牌酒店后,启动了建设河南大厦的计划。
2025年初,陈通在豫商大会上宣布:“河南大厦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70万在湘河南人的家。”
那河南大厦如何装修设计?负责人窦拥军,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会大厦的筹建中。“希望这座大厦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河南文化在湖南的传播载体。”
根据规划,商会大厦将打造成集政商、文化、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融合平台,成为湘豫两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他期待,“哪怕老乡们只是来喝杯茶,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在实体大厦之外,“家”的版图仍在不断延伸。
商会推出“三千人”幸福计划,建设“河南传统地标小吃产业集群”,如“手抓饼”“北方烤饼”等小型摊点,推动地标小吃走向产业化、数字化集群发展。
陈通表示,希望这个幸福计划,能解决河南农产品对外输出问题,促进当地就业和社会稳定。从而在更广维度上构建经济互助、命运共担的“家人”生态。
湖南省河南商会湘西州投资考察对接会。
搭一座桥
“我们的宗旨是,爱湘爱豫、融合发展,诚信团结、兴会为国。”陈通介绍,作为连接湘豫的纽带,商会充分发挥“两地熟”的独特优势,做活“双向赋能”文章。
一方面,商会积极推动胖东来、杜康酒、仰韶酒、五得利面粉、铁棍山药、开封粉条等河南特色产品入湘、优秀中原文化入湘,让河南老家味道飘香三湘大地。
另一方面精准对接湖南优势产业资源“返豫”,引导在湘豫商返乡投资兴业,几年来共回乡投资约120亿元,架起中部两省经贸合作的坚实桥梁,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陈通说,近年来,积极邀请河南省各级政府及代表团来湘考察达115次,为两地企业寻找商机、拓展市场、产业协作穿针引线。组织近40家豫商企业赴湘西州投资考察,达成多项投资意向,金额达20多亿元。
“我们不仅是经济的桥梁,更是文化的使者。”窦拥军介绍,通过持续举办“粽情饺意”贸促会、女神节创业论坛等品牌活动,不断促进湘豫文化融合,增强会员归属感。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席灵芝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