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雨同舟筑家园——湖南全力推进资兴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重建工作纪实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吴永胜 范警元 编辑:陈珏 2025-09-18 17:42:37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2 拷贝.jpg

道路、河流清淤后的百嘉洞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通讯员 吴永胜 范警元

烈日炎炎下,资兴市白廊镇布田村新建的防洪渠巍然矗立,坚固的混凝土护坡构筑起坚实的屏障;八面山瑶族乡豪园村,汩汩清流通过水渠灌溉着新复垦的农田,村民们弯腰仔细打理着每一寸土地;州门司镇的乡村道路上,满载西瓜、生姜的货车驶向全国各地,丰收的喜悦在每位瓜农的脸上绽放。

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资兴市从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后中奋起重建、迈向振兴的现状。

携手同心筑牢家园防线

2024年盛夏的7月26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资兴。包括八面山、州门司、兴宁、白廊在内的多个乡镇遭受重创:道路中断、电力瘫痪、通信受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威胁。

一年多来,锚定资兴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省应急委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迅即牵头建立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出台《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方案》《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机制》等文件,明确帮设施恢复、帮项目申报、帮搬迁安置、帮产业发展、帮就业创收、帮生态修复“六帮”目标,全方位推进灾后重建。

46个省级单位、23家郴州市属单位和19家资兴市属单位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奔赴灾区。省、市、县三级联动体系高效运转,136支对口支援工作队、2250名队员迅速完成集结,深入46个重灾村和27个较重受灾村开展帮扶工作。

“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时,省人社厅工作队及时赶到,帮我们明确重点,短时间内恢复了通村公路和水电设施。”八面山瑶族乡团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松平满怀感激地说。

888.jpg

横坵村竹冲组通组公路修复现场。

基础设施建设是民生保障的根基。各工作队秉持“恢复与提质并重”理念,以专业规划设计指导施工建设: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71米长的滑坡地带经省工信厅工作队15天奋战完成应急治理;黄草镇东坪村23个基础设施项目在省林业局工作队帮扶下全部竣工验收。

在白廊镇龙溪村,中联重科的20多台工程机械完成了37公里村道硬化和6公里河道清淤;州门司镇上坪村,湖南能源集团运用现代测绘技术精准定位70余处地质灾害风险点,修复路基塌陷15处、高边坡3处。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为我们建造了这座安全便捷的大桥!”望着新建成的跨江大桥,州门司镇刘家村村民廖淑仪难掩激动之情。在湖南财信金控集团的支持下,三座总投资近600万元的跨江大桥横跨两岸,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危急时刻显担当。湖南省国资委系统发挥国有企业在资源、技术和组织动员方面的优势,迅速组建精锐支援队伍赶赴重灾区。截至2024年9月底,省国资委系统在抢险阶段累计投入人力逾万人次、设备近千台次,抢通道路400公里,清理塌方600多处,清淤300余公里,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高质高效完成抢险任务,为后续重建赢得宝贵时间。

进入重建阶段,省国资委系统迅速调整战略,派出22支驻村工作队深入一线走访摸排,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为要求统筹推进。湖南建设投资集团驻八面山杨家坪瑶族村工作队完成35公里损毁道路修复和37座涵管桥重建;湘电集团创新采用“削山+拓宽+支护+排水+回填”组合方案解决路基塌陷难题;湖南能源集团实行“咨询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提升工程效率。22家国企的共同努力,使22个受灾村的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图片3 拷贝.jpg

海利集团工作队在桎木村援建的光伏电站(总232KW)。

民生为本绘就幸福图景

兴宁集中安置区二期现场,村民李资华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140平方米的新家,喜不自禁:“采光好、质量高,非常满意!”作为资兴市规模最大的安置点,二期共建450套住房并配置完善。当地政府联合爱心企业提供“十重礼包”,确保受灾群众住得舒心、安心。

在年初的新房交付仪式上,66户居民首批领取钥匙。“红红火火搬新家,过年住新房!”八面山瑶族乡莲花村村民郭海英喜气洋洋。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多种安置方式已完成5038户搬迁,第二批安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稳定就业是安居之本。州门司镇健辉服饰厂负责人何华健表示:“重建不仅是恢复厂房,更要为群众打造‘稳定的家’。”工厂吸纳30多名安置居民就业,其中近三分之一是残疾人。安置户宋晓华负责质检包装工作:“能靠双手挣钱,生活就有了着落。”八面山瑶乡的慧华电子厂创新“车间+居家”模式,让90%受灾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资兴市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助力灾后重建,争取资金9955万元,实施47个项目涵盖道路修复、农田灌溉等领域。“参与以工代赈既增加了收入,又为家乡重建出力。”一位参与建设的村民说。这些项目已带动3500多人就业,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200万元,人均增收9000元。

3 拷贝.jpg

湖南农业集团工作队指导当地在高山黄土梨园套种西瓜。

产业造血激活振兴动力

产业是振兴之本。各帮扶工作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采取“一村一策”方式培育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八面山瑶族乡大雁山村,湖南省地质院投资120万元建设大白鹅养殖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工作队队长涂国华介绍:“项目年出栏量可达3万羽,为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工作队还免费向农户提供雏鹅和技术支持,带动共同致富。

桎木村22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省海利集团帮扶下加快推进,已建成的一期70千瓦电站成功并网。队长吴庆飞表示:“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不仅美化了乡村,更成为振兴的“能源引擎”。

种植业蓬勃发展:州门司镇西瓜、生姜、东江梨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8600亩;兴宁镇2800余亩油菜采用“合作社+订单”模式降低市场风险;鸭公垅村引进梨树新品种,形成500亩特色农业规模,年产值约320万元。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省科技厅在州门司村举办技术培训,“学习新技术后,复产更有把握了!”村民樊细雄说。一线指导显著提升了群众依靠科技重建家园的能力。

图片4 拷贝.jpg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工作队在杨家坪村举办招聘意向会。

生态修复守护青山绿水

生态修复功在长远。各工作队践行“两山”理念,将防灾减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守护资兴的绿水青山。

八面山瑶族乡兰洞村,省生态环境厅工作队与村干部24小时值守地灾点。“预测到强降雨,我们立即组织群众转移。”队员李铁健说。同时实施的陈家河治理项目修复了河岸生态,补植的水源涵养林构筑起生态防护屏障。

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东江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纳入中央项目库。省生态环境厅下拨600万元专项资金修复农村污水设施。

州门司镇燕窝村的蜕变令人惊叹。去年40%林地、90%耕地毁于洪灾,在公安厅等单位的帮扶下,不仅“四通”基础设施全面恢复,受损耕地经科学治理重焕生机。省政协调研组实地考察时,对生态修复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统计显示,各工作队累计清理河道604公里,重建防洪设施435公里,恢复林地4773亩,复垦耕地13218亩。

截至目前,省直工作队累计投入资金1.21亿元、物资870余万元,投入人力2.1万人次、设备6691台次。全市学校、医院、市场恢复正常运转,规上企业复工率达89.65%。

跟踪督导确保工作实效

“项目是否完工?资金使用是否规范?还有什么困难?”今年8月,湖南省应急委办公室工作组在八面山瑶族乡黄金村督查时详细询问。为确保重建工作落到实处,省应急委办公室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完善督导机制,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交通运输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坚持“一月一督导”,持续跟踪掌握46个重点村重建工作进度。

针对个别工作队实施方案操作性不强、力量配备薄弱、工作推进缓慢的情况,及时通过发函、电话、微信等方式提醒督导,并通过制定《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队评估验收管理办法》,对46支工作队194名队员进行年度考核,结果通报派出单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资兴灾区正焕发新生,阔步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吴永胜 范警元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3/52/152928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