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陵员石进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夏文颖 通讯员 姜仁会 怀化报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拥军人物”名单。全国共有8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此殊荣,湖南省通道县护陵员石进华便是其中之一。
一碗百家饭,一颗赤子心
石进华生于1954年,自幼父母双亡,是父老乡亲用一碗碗百家饭将他抚养成人。童年时,他总爱依偎在火塘边,听阿公阿婆讲红军“血战湘江”的壮烈、“通道转兵”的惊险。
1968年,14岁的石进华主动报名参加三线建设,此后辗转于公社、武装部,因踏实肯干赢得众人赞誉。1982年,28岁的他成为驻通部队编外职工。一次途经卧龙山脚时,他发现一片杂草丛生的烈士墓群——这里长眠着为国防建设牺牲的英烈。
“当时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石进华回忆,“墓碑东倒西歪,有的连名字都看不清了。”他当即立下誓言:“我要守他们一辈子!”自此,他与妻子扛起扫帚锄头,从清理杂草到修复墓碑,从擦拭碑文到重建名录,一干就是四十余载。
三尺青石墓,数载寻名路
陵园初建时,只有一座座土坟,木质墓碑早已在风雨中腐朽。石进华心急如焚:“烈士不能无名!”
于是,他奔走于军地部门,翻遍泛黄的档案。石进华与妻子耗时三年,翻查档案、逐字誊抄,复原了73位烈士的姓名及生平。这份沉甸甸的名册,成为后人缅怀英烈的重要依据。
四十余年间,石进华先后参与四次陵园修缮。从木质墓碑到青石墓冢,从荒草丛生到庄严肃穆,8200平方米的陵园里,每一寸都凝结着他和妻子的心血。2021年,当100多名烈士亲属长跪致谢时,他却悄悄躲回了家:“该谢的是烈士,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日的安宁?”
一曲侗乡歌,一片民族情
60年前,77位来自江苏、广西、贵州等地的汉、侗、苗各族官兵,为国防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
作为侗乡儿女,石进华深知“民族团结是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魂”。他常说:“他们为各族同胞牺牲,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每年侗族“大戊梁歌会”期间,他都会身着侗装,以陵园为纽带,邀请侗、苗、瑶、汉等各族群众齐聚于此祭扫。
石进华的事迹被写入通道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成为“党建引领、文化聚力”的典范。2021年,通道县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石进华的坚守被赞为“石榴籽精神”的最佳诠释。
一份守望情,一辈传承路
四十余载坚守,让石进华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湖南省最美拥军人物”等称号,他的事迹还登上了央视《晚间新闻》。
但老人依旧保持着清晨五点起床扫墓的习惯。他的手机里存着100多个烈士亲属的电话,每个人的名字他都能准确叫出。他常说:“活到80岁就干到80岁,活到90岁就干到90岁!”
在他的影响下,烈士陵园化作了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每逢清明、烈士纪念日等日子,他都会为前来祭扫的中小学生、退役军人等讲述“通道转兵”“一担皮箩”“一盏马灯”等红色故事,累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万人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他还组织“红色记忆”宣讲进社区、学校,让青少年懂得:“和平年代,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未来。”其中,最特别的听众是他的孙女——这个从小跟着爷爷扫墓的孩子,如今已是陵园最小的双语讲解员。
“你守护山河,我守护你。”这是侗乡汉子对英烈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个民族对红色基因的永恒守望。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烈士陵园,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夏文颖 姜仁会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