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追梦人 | 陈艳玲:“90后”企业高管返乡当“鸭司令”,小塘麻鸭“游”出乡村振兴路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丽璇 彭舒婷 欧阳琬 编辑:丁斯斯 2025-08-05 19:35:0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图片1.png

新邵县食安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艳玲。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丽璇 通讯员 彭舒婷 实习生 欧阳琬 邵阳报道

夕阳的余晖洒在邵阳市新邵县小塘镇马埠江村的田野上,鸡鸭成群,尚未归栏,桑麻的长势已然高过了屋山头,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田埂边,新邵县食安农牧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艳玲驻足凝望,这片浸润了她7年心血的土地,让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从高管到农人:扎根乡土的选择

7年前,一个决定改变了陈艳玲的人生轨迹。那时,她已是光宝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执掌生产线的高管,前程似锦。

然而,望着家乡连片的田地,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越发强烈:“家乡需要人才,乡村振兴需要技术。”这位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从农村走出来的姑娘毅然放弃了广东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归新邵县这个“粮仓”之地——小塘镇,将根扎在了马埠江村的田间地头。

她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和企业管理经验,为家乡探索一条振兴的新路。

图片2.png

“稻鸭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

“稻鸭共生”:小塘风味的创新密码

小塘镇素有“麻鸭之乡”的美誉。

陈艳玲敏锐地抓住家乡的优势,依托石马江的优质水域,大胆创新,引入了“稻鸭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

她严格遵循绿色食品标准,精心挑选了荃优丝苗、银优丝苗、玉针香等优质稻种,并科学放养本地麻鸭。

她常常自豪地向人介绍怀中的麻鸭:“我们的麻鸭喝的是活水,吃的是鱼虾,练的是‘水上漂’功夫!”这样的生态养殖,使得麻鸭肉质格外紧实鲜美,还带着一丝微甜,是地道的小塘风味。

稻田为鸭子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天然饵料,而鸭子则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两者之间形成了完美的生态循环,成功地将家乡的生态优势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2024年,她流转的土地已达5026亩,早、中、晚稻总产量约2700吨,稻米销售收入达670万元,还建成了两处稻鸭共生示范区。这种模式种出的优质稻米,口感营养俱佳,成了超市里的“抢手货”。

“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富乡亲的领头雁

陈艳玲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她创新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用工帮扶、年底分红等多种方式,直接带动660户2353人增收致富,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083户3715名村民共同发展种养业。

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欣喜地说:“在这儿干活,一年能挣3万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每年,合作社的分红就超过60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汗水浇灌,终得硕果累累。陈艳玲的公司和合作社获得了“全县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巾帼文明岗”以及国家级供销示范合作社等多项荣誉。

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是她无数个日夜在田间地头的奔波与坚守,见证着她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效益所倾注的心血。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要在自己的碗里,装上自己的粮食。”陈艳玲的语气充满坚定。

展望未来,她的目光更加长远。“5年内,我们将着力打造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园,建成3万亩优质稻基地,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让新邵的‘粮仓’更满、更优。”

追梦的路上,实干者陈艳玲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已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深植于脚下这片热土,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苗正在马埠江的田野上茁壮成长,迎风拔节。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丽璇 彭舒婷 欧阳琬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2/97/151817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