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在湖南丨“脑”内精准导航!中国原创颅脑微创技术破解神经外科“高难险”困局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李昊杰 编辑:黄舒婷 2025-08-27 16:26:1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25年湖南省(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关注创新的“从0到1”,更关注价值的“从1到N”。红网推出“创在湖南”专题报道,深入实验室,探寻新技术背后的灵感火花与攻坚历程;走进生产线,记录创新成果跨越道道鸿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蝶变之旅;对话创业者,解码这条从创意到市场的全链路价值图谱,看“创业种子”如何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感受三湘大地创新的磅礴脉动。

1d2933dfcea0b9023e370778a57ac2c6.jpg

张凌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实习生 李昊杰 长沙报道

神经外科手术,素来被称作“在万丈悬崖边走钢丝”。

脑部血管神经密集如蛛网,传统开颅手术创口较大,定位稍有偏差,都可能导致患者瘫痪、失语甚至危及生命。而如今,一套诞生于湖南的“新型颅脑精准导向微创技术”,为脑外科医生配备了“脑内GPS+微创手术套件”,将手术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别,创口缩小至1厘米以下,让脑出血这类常见病的治疗“告别大创伤”,甚至让基层医院也能开展曾需“高精尖”设备支撑的精准手术。

这项技术来自中国医生解决自身医疗困境的努力创新,再一步步走向全球手术室,其创始人唐丹与张凌云这对“黄金搭档”功不可没。唐丹聚焦产品研发与品质管控,确保技术能稳定落地为“医院能用、医生敢用”的设备;张凌云深耕学术建设与国际交流,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标准化体系,让中国原创技术被全球神经外科界看见、认可。

他们带着这项技术,以医疗健康赛道第一名的成绩闯入2025湖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他们的初心始终坚定:“让精准微创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让中国技术守护更多人的‘生命中枢’。”

微信图片_2025-08-27_152421_285.jpg

虚拟定位系统。

破局:从“医生难、患者苦”出发,啃下“精准普及”硬骨头

“最开始是因为在临床中看到过太多无奈——大医院里,只有少数医生少数病种能用上高精尖的颅脑定位设备;基层医院无力配备该类设备,脑外科手术定位全靠医生经验。”采访中,首席科学家张凌云回忆起技术研发的起点,饱含叹息,“中国大部分医院的颅脑外科,对精准定位设备的需求是‘刚需’,但现有设备的‘高成本、高门槛’,把太多医生和患者挡在了门外。”

这一痛点,成了唐丹与张凌云联手的契机。“张老师从临床端提出‘要做一套简单、便宜、好用的技术’,我就从产业端琢磨怎么落地——怎么把复杂的导航定位模块简易化、普及化,在成本级数降低的同时保证设备在各级别医院使用的稳定性。”唐丹说,两人的分工从一开始就清晰:自己负责产品研发与品质管控,让技术从“实验室想法”变成“拿得出、用得稳”的设备;张凌云则负责学术体系搭建,一边把临床需求转化为研发指标,一边通过学术交流让更多医生敢用、爱用这项技术。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做一台高端设备’,而是‘让任何需要定位的颅脑手术,都能有标准化的精准度’。”

微信图片_2025-08-27_152428_037.jpg

激光定位系统。

技术:5000例临床验证,惠及基层更走向全球

截至2025年8月,这项技术已在国内完成5000例成功应用。更让人振奋的是,这项源于中国临床需求的技术,正以“原创者”的身份反向输出全球。

采访中,张凌云细数了国际交流的扎实进展:2023年,他应邀参与全球神经外科医生继续教育项目,通过线上英文授课,第一次把中国的颅脑微创技术系统地介绍给海外同行,得到亚洲神经外科主席加藤庸子教授的高度赞扬;2024年,他与哈佛大学全球外科负责人、神经外科专家Kee Park教授深度沟通,对方听完技术介绍后,对其“简洁性、实用性、可推广性”赞不绝口;2024年12月,受尼泊尔神经外科协会邀请,他带着技术走进尼泊尔国家医学中心,不仅开展了短期培训班,还成功完成了尼泊尔“首例中国原创颅脑微创手术”。今年7月20日到8月19日,两位尼泊尔资深神经外科专家专程远赴长沙学习该项技术,并表示今年就可以造福尼泊尔患者。

“以前提到医疗技术,都是国外的原理、设备输入中国,现在我们反过来了——中国医生解决自己问题的创新,正好填补了全球的空白。”张凌云说,国外对颅脑穿刺微创技术的认知较低,也没有标准化的操作体系,“他们知道中国医生擅长做穿刺,但不了解其中的细节和疗效,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们的技术正好把‘中国的个人经验’变成了国际化认可的‘标准流程’,让他们能学、能用”。

领航:契合全球外科战略,助力全球卫生公平

“参加这次湖南省(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我们不只是想展示技术,更想让大家看到——中国的医疗创新,不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为全球难题提供方案。”创始人唐丹说。

这项技术的全球价值,还藏在与国际组织战略的“高度契合”里。采访中,张凌云提到一个关键背景:2015年,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召开全球外科大会,制定了“全球外科2030计划”——为了解决全球50亿人缺乏外科服务的困境,“甄选”了45种“必要手术”,其中神经系统唯一入选的就是“微孔穿刺技术”,而这正是团队技术的核心方向。

“以前的微孔穿刺技术,内涵和外延都太窄了,医生做手术时‘心里没底’,不敢随便用;我们的技术把它具象化、标准化了,看完我们的操作体系,就能明白世卫组织当初的设想能延伸到多大范围。”张凌云解释,通过这套技术,不仅能完成世卫组织要求的基础手术,还能解决近一半神经外科危急重症,“比如脑深部血肿,以前大家觉得必须开颅,现在用我们的技术,把医疗复杂度降到了最低”。

这种“低成本、高适配”的特性,让技术成了全球外科扶贫的“翘点”。“神经外科是外科里投入最高、门槛最高的学科,很多发展中国家连基本的颅脑手术都开展不了。我们的技术能以少量资金投入,大幅提升一个国家的神经外科能力,这正是全球卫生公平需要的。”张凌云说,团队未来还计划从学术领域延伸到卫生经济学研究,“让技术不仅能治病,还能为全球医疗资源分配提供参考,真正帮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李昊杰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2/61/152316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