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艳林(中)上门教乡亲们手工编织技艺。
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通讯员 彭舒婷 实习生 武千惠 湘西报道
在“惹巴妹”车间,梭子与丝线碰撞出沙沙声,彩线飞舞。几十位妇女围坐,双手灵巧地钩织着精致的玩偶和围巾。她们手中跃动的,不仅是丝线,更是生活的希望。
这份希望,源于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艳林。从为亲人解困,到编织起覆盖湘西大地的共富网络,她用双手织就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路。
十多年来,谭艳林将土家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让深山里的手工艺品远销海外,让更多残障人士重拾信心,让非遗工艺焕发光彩。
员工自发做的手工钩织春晚机器人。
为爱返乡,点燃创业火种
“当初没想到能做得这么大,最开始只是想为姑姑找份事情做。”谭艳林常这样回顾自己的起点。
1985年出生于龙山县石羔街道的她,16岁便南下打工,2008年,一个意外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都市打拼、收入可观的谭艳林,接到老家传来的消息,姑姑从柿子树上摔下,半身瘫痪,陷入绝望。
“姑姑觉得自己是废人,不想活了。”谭艳林回忆道。面对亲人的困境,她决定做些什么。
最初,她利用业余时间设计编织图稿,让姑姑尝试制作,再把成品挂到网上销售。第一笔订单卖了800元,姑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她其实就想向别人证明她还是有价值的,”谭艳林说,“姑姑摇着轮椅满寨子去讲,她的作品卖了钱。”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谭艳林。她意识到,指尖技艺能赋予残疾人尊严。
这800元,像一颗火种。姑姑的病友们看到了光亮,纷纷加入。看着这群原本“颓废、自卑、胆小”的残疾人,因手工编织而“变得积极、乐观,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谭艳林内心的火焰被彻底点燃。
“我觉得这个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去做。”她自学电商,在阿里巴巴和淘宝开店,订单从年销十几万猛增至百万。2011年正式返乡,创立“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公司名“惹巴妹”,源自土家语“勤劳姑娘”,寓意用双手改变命运。
返乡创业,并非一时冲动,“能够解决家乡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比赚钱更重要。”这份初心,成为她抵御风雨的基石。
谭艳林帮乡亲们在网上销售手工文创产品。
千家万户流水线,创新标准化生产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起步时,谭艳林招募乡亲加入,却面临文化水平低、技能参差不齐的挑战。“老乡们不识字,看不懂订单图纸,做出来的产品不达标,公司还得赔款。”她坦言。
为解决标准化难题,谭艳林创新“传帮带”模式:师傅带徒弟,徒弟再传徒弟,编写方言版术语手册。
“我们把产品分解成简单工序,每人只做一个部件,熟能生巧。”这套方法实现了“千家万户流水线”,居家妇女也能高效生产。
同时,她坚守诚信底线,制定“铁律”,每月5号准时发工资。一次资金短缺时,她奔走筹款,坚决不拖欠。
“每次看到员工领工资的笑容,我就觉得值!”。这种担当赢得员工信赖,团队从姑姑的病友圈,扩展到全州留守妇女。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谭艳林带领设计团队深挖土家织锦、传统编织等非遗基因,大胆融入现代潮流元素。她深知,深山里的手工艺品要走出去,必须“把传统的工艺品变成刚需品”。
宇航员玩偶。
神舟十三号升空时设计的宇航员玩偶,春晚机器人流行时推出的编织款,创意玩偶妙趣横生,“湘西三大迷”主题娃娃更成为国际展会上的爆款。
更具突破性的是功能性创新。精美摆件打开变身实用购物袋,钩织盆栽内藏吸甲醛材料等,500余款原创产品,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
通过实践,谭艳林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文化赋能+公益助残+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产品不仅热销国内景区门店,更远渡重洋,销往意大利、美国等10余个国家。
公司产值突破6000万元,拥有3项发明专利和“惹巴妹”国际商标,2021年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2年评为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4年,她与故宫联名推出“公益红围巾”,提升手工艺文化价值;2025年,产品亮相联合国“生生不息”展览,湘西编织品登上国际舞台。
“这不仅提升了市场价值,更让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尊严。”谭艳林对记者说。
以土家梯玛、湘西赶尸、苗家蛊女、土家茅古斯组成的“神秘湘西”玩偶。
“惹巴妹”织就共富网
“让家乡贫困兄弟姐妹在家门口赚钱,是我的责任。”谭艳林说。
谭艳林推行“公司+车间+农户”模式,公司总部负责研发、接单、质检与销售,在全州设立25个扶贫车间,为残疾人提供65个专属岗位。这些车间成了乡村的活力源,留守妇女边带孩子边钩织,年均增收2万余元。
在惹巴妹车间,手艺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生命的尊严与转折。
里耶镇的李大姐高位截肢,曾靠捡垃圾养活全家。加入惹巴妹后,她第一次靠双手挣到1700元工资时嚎啕大哭,“残疾二十多年,从没想过自己能赚钱!”2019年,她主动申请脱贫,“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
向大姐右手因烫伤失去五指,一家四口曾挤在学校旁的出租屋里。学会编织后,她不仅有了稳定收入,更成长为培训师,常被外派教学。如今,她在县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谈及变化,她摩挲着手中的钩针,坦言“手工编织给了我新生活。”
截至目前,公司免费培训1.5万人次,其中残疾人2232人次。谭艳林的行动让村寨重现生机,年轻妈妈返乡就业,孩子不再留守,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谭艳林(左)带手工编织产品参加国际交易博览会。
科技赋能非遗新篇章
“要让手工产品接住市场流量!”创业十余年,谭艳林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她着力科技文化融合。2023年,公司合资共建湘西望乡台农业科技公司,引入智能编织机和激光设备。
湘西千层底布鞋,这项省级非遗工艺,因耗时长、收益低,濒临失传。“老艺人眼花了,年轻人不愿学。”谭艳林道。
针对濒临失传的千层底布鞋工艺,传统纳底靠手工定位、锥孔,效率极低。她带领团队,历时近两年,自主研发“全自动千层底布鞋打孔机”。
新设备通过激光精准打孔,阿妈们只需穿线拉紧,效率大幅提升,“原来一天纳半只鞋底,现在能完成三双。”
目前,公司在龙山县带动布鞋制作农户一百余人,全州参与手工编织的织女超过千人,其中残疾人员工两百余名。科技赋能,让非遗“接得住市场流量”,让“千层底”重新走进千家万户。谭艳林的追梦路,始于对姑姑的爱,成于对乡村的情。她用14年时光证明,一人返乡,能照亮千家万户。
从残障人士展笑颜,到深山织品登上故宫殿堂;从标准化生产破解就业难题,到科技赋能非遗重生,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谭艳林持续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
让每双手都有价值,让每颗心都有希望。她的追梦密码,或许就藏在那句朴实的话里:“这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事业,我要让它花开遍湘西。”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彭舒婷 武千惠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