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御敌长城,用生命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据统计,1921-1949年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湖南牺牲的革命烈士共20多万人,有名可查的英雄和烈士就有15万余人。他们用热血浇灌信仰,以牺牲铸就民族脊梁,让湖湘大地成为镌刻着英雄印记的红色沃土。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回望抗战岁月,缅怀湖湘英烈,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让英雄之光,照亮新时代的奋进征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实习生 李昊杰 综合报道
1904年,夏次叔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父亲为清末进士,他自幼随父课读,打下扎实旧学功底。1916年考入龙山县城高等学堂,因学识扎实被同学戏称“五经博士”;1923年赴长沙半工半读,三年间不仅补习英语,更自修德语、日语,为日后研学奠定语言基础。
1926年,夏次叔考取北京大学政治系预科,次年转入北大本科。他布衣蔬食、刻苦攻读,获萧瑜、郑浩然等教授赏识。1928年,他先后当选北大政治学会主席与学生自治会主席,以笔为刃抨击时政,所写《要求蒋介石停止围剿井冈山红军》《田中奏折》等文,直指“围剿”红军的危害与日本侵华野心,在学生中影响深远。1930年12月,他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青年与责任》,呼吁青年肩负社会责任,为工农效力,字里行间尽显爱国主义热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夏次叔迅速发起组织北大学生抗日运动委员会并任主席,撰写散发《抗日运动宣言》《告全国同胞书》,联合北平各校与反日团体声援抗日。面对当局禁令,他组织师生集会抗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侵华真相,并提出与日绝交主张。同年11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辗转躲避特务追捕,仍坚持秘密斗争,参与组建北大学生非常委员会;12月,被中共沙滩支部秘密吸收为党员。
1932年春,夏次叔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掌握英、法、日、德、俄五国文字,深耕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研究。1935年,他学成归国,经陈铭枢、刘斐推荐,任广西省政府秘书兼李宗仁私人秘书,后调任第四集团军长官司令部上校机要秘书。无论是何种身份,他始终保持布衣粗履、清茶淡饭的朴素作风,笔耕不辍为《自由旬刊》《广西日报》撰稿。1937年4月至9月,他发表多篇时政评论:《现阶段中、英、日三角关系》警示国人不可依赖列强,强调民族解放需自力更生;《林内阁崩溃与日本政局展望》预判日本将走向冒险战争,一个月后果然爆发“七七”事变;《抗战中远东国际形势的展望》呼吁“焦土抗战”,指出胜利关键在于自身牺牲奋斗,这些文章为国人认清抗战形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1937年10月,夏次叔随李宗仁抵达徐州,协助处理第五战区军政事务,起草发布《约法七章》,明确打击日军、铲除汉奸、保障民众自由等主张。12月,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李宗仁任主任委员,夏次叔任组织部长,位列十二常委之首。他积极吸纳中共地下党员与进步人士参与工作,派往各县的指导员多为共产党员,将统战工作延伸至区乡,让战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台儿庄大捷后,国民党把持总动委削弱其权力,他果断安排同志以检查工作名义深入基层推动工作,为徐州地区统战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正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郭影秋所言:“抗战中徐州地区的统战工作成绩与夏次叔分不开。”
1938年5月,日军重兵进攻徐州,李宗仁部奉命撤退。18日夜,部队在安徽宿县北分三路强渡涡河,夏次叔负责指挥中路官兵抢渡时,遭日军骑兵包围,壮烈殉国,年仅34岁。
2015年8月24日,夏次叔名列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践行了青年时代“为国家民族负责”的誓言,其抗日功绩与爱国精神永载史册。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李昊杰
编辑:刘娜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