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向“蓉”③ | 融出一方新天地 芙蓉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2024-01-04 10:09:5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空间有限,发展无限。”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城区之一,2023年以来,长沙市芙蓉区突出“六个发展”,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在融合融通中夯实发展基石、创新创造中激活发展动能、在跨河东进中重塑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一路向上的芙蓉,始终不负浏水之托,不负城心之志。芙蓉区融媒体中心联合红网长沙站,推出《欣欣向“蓉”——高质量发展在芙蓉》系列报道,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芙蓉路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图片1.png

芙蓉区坚持跨河东进,推动园区、片区、社区、校区、城区联动平衡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其一》里的这句诗,道出了种子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活力。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种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浏阳河东岸的“岳麓山”,就孕育了一颗重要的“种子”。位于长沙芙蓉区的岳麓山实验室农大农科院片区(集聚区)即将全面投入运行,成为打造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3年以来,芙蓉区突出“六个发展”,坚持跨河东进,狠抓“五区”建设,推动园区、片区、社区、校区、城区联动平衡发展,实现一河两岸双轮驱动、比翼齐飞。坚持校地联动,融合驻区资源,着力将“院士天团”“科教资源”“校友资源”等优势转化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助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彰显芙蓉作为。

科创与产业双向奔赴

图片2.png

岳麓山实验室规划图。

2023年12月6日,赛迪顾问正式发布《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2023)》。其中,芙蓉区位列全国第51位,较2022年上升7位。

作为长沙中心城区、面积小区,芙蓉区楼宇向上求效益、业态向新促转型、产业向深提价值、发展向东拓空间,“创”出了一条投资竞争力显著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号”经济列车驶向前方的动力之源,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在芙蓉区东岸,创新资源密集。“油菜院士”官春云、“养猪院士”印遇龙、“辣椒院士”邹学校、“茶叶院士”刘仲华、“水稻院士”柏连阳、“柑橘院士”单杨六大院士组成的农业“院士天团”在全国都极其罕见。

目前芙蓉区有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10个,省级研发及创新平台107个,有湖南农大、农科院、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20家,拥有2500余名副高以上的专家学者。

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41万平方米建筑实现全部封顶,各科研团队即将进驻开展科研工作,该片区主攻种业理论研究和公共服务支撑,将汇聚超2000人的创新团队,布局基础科学、种源创新、共性技术等5个研究部,功能定位为重大战略种源创新区、生物遗传基础和育种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区,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种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依托这科创资源优势,芙蓉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奏响大种业领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的“合奏曲”,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辆载着252吨杂交水稻种子的货轮从国内港口驶出,不用一周便到达菲律宾,为当地带去优质的水稻品种。这批种子来自芙蓉区内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在南半球,一座农业科技产业园已经在巴西落成,这是由芙蓉区企业隆平发展联合其子公司共同建设的中国-巴西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粒种子“走出国门”,是芙蓉区用好驻区单位、驻区企业、驻区资源,实现双赢多赢的缩影。

目前,长沙正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对芙蓉区来讲,蕴含着宝贵的发展机遇。

芙蓉区隆平片区是全市十个重大城市片区之一,面积约24平方公里,是袁隆平院士曾经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长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也是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重要阵地。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战略平台坐落于此,隆平片区、隆平园区、自贸试验区“三区”叠加,“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聚集。

“芙蓉区首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定位,也就是瞄准现代种业,围绕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效能成果转化体系、高品质创新生态,加快建设长沙·中国隆平芯谷,早日建成世界级种业创新高地。”芙蓉区委书记周春晖说,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芙蓉区将更加自觉、更加专注、更加主动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加以推进,积极投身到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

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

图片3.png

11月8日,芙蓉区得乐社都正街剧场正式揭牌开业,是长沙首家每晚表演相声喜剧的相声茶馆。

十里繁华地,城心芙蓉游。自古以来,芙蓉区牢牢占据长沙城心,文化文物遗存遍布,官街商街纵横交错。

芙蓉十一街,往事越千年。历经千年的洗礼与沉淀,如今的芙蓉区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新潮相融,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活力。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也孕育着许多新的商机和产业。

2023年11月8日,芙蓉区得乐社都正街剧场正式揭牌开业,这是长沙首家每晚表演相声喜剧的相声茶馆。意味着在一步千年文脉深的都正街上,不止岁月悠长更添欢声笑语。今后,在得乐社里笑一笑将成为都市休闲游的必选项和体验城市生活的新风尚。

随着袁家岭中央文化区布局建设,一个全省演艺文化的高地、城市音乐会客厅正从无声绽放到精彩蝶变。在省花鼓戏剧院、省湘剧院、省京剧团、市湘剧团,听一出传统戏剧;在湖南大剧院、湖南文化广场、琴岛演艺,观一幕现代演出;在中国黄金街、湖南米粉街、古玩艺术街,游一遍特色街巷,曲声温婉、剧声悦耳、人声欢腾......芙蓉美景、美境、美味、美好时光远不止于此。

“变闲为宝”,让“沉睡”的资产动起来,芙蓉区得乐社都正街剧场正式开业是该区盘活闲置资源,激发文旅动能的缩影。

近年来,芙蓉区坚持以文兴城、以文塑旅,着力建设袁家岭中央文化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先后修复都正街、马王街等11条历史街区,打造中国黄金街、湖南米粉街、长沙戏剧街等6条特色街区,一批崭新业态依次引进,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里,咖啡屋、熏香馆等“潮店”不断涌现,80%以上商户负责人是90后、00后;一批以传统文化为创意内核的新消费品牌从芙蓉区出发走向全国……数据为证,2023年前三季度,芙蓉区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12.8亿元,同比增长6.4%。

盘活医疗“资源池” 百姓更有“医”靠

图片4.png

芙蓉区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在社区,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家中,家庭医生队伍上门服务,让百姓在家就有依靠……盘活医疗“资源池”,织密群众“健康网”,近年来芙蓉区以“一融合四下沉”助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多措并举破解“看病慢”“看病难”“看病烦”。

走进芙蓉区马坡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心,墙上有序陈列着糖尿病防治相关技术标准、明确管理流程和要求;门诊配备了测量血糖、血压的医疗仪器,这些仪器会实时将患者信息传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DPCC管理平台供分析、研究和管理。

依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联动长沙市中医医院,向下辐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芙蓉区正在打造长沙首个中心城区的“全人群覆盖、全病程管理、全因素分析”糖尿病标准化防控管理模式,通过对区域内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主动筛查管理,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模式。

“目前芙蓉区已完成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DPCC标准化建设。”芙蓉区卫健局基卫科负责人介绍,湘雅二医院、长沙市中医医院医生会定期到中心门诊坐诊,用药方面,也将按照DPCC糖尿病门诊建设要求推进糖尿病分级诊疗用药同质化配备使用,全面实现糖尿病药品同药同质同价。

芙蓉区辖区内医疗资源丰富,优质医疗资源突出,有医疗机构345家,医疗技术人员13820人,实际开放床位10112张。在实施医联体柔性引才实施办法后,芙蓉区首批共引进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全科医学团队、DPCC团队等3支专家团队10余位专家,分别派驻至东屯渡、文艺路、马坡岭等3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构建特色专科门诊区域覆盖、错位发展、多点开花的工作格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众更健康”。

“幸福宜居城市不一定是研发中心城市,但研发中心城市一定是幸福宜居城市。我们将努力建设幸福的人民城市、人民的幸福城市,保持房价低、教育医疗水平高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人才到芙蓉区聚集。”周春晖说。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845/94/134103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