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团队为徐先生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中。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龙静芬 龚医博 长沙报道
“每多挽救一位患者,就可能多挽救一个家庭。”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杨一峰教授一句质朴的话语表达了湘雅二医院心肺移植团队的心声。4月20日,随着患者徐先生被医护人员从重症监护室缓缓推入病房,患者周先生顺利办理出院手续准备返家,湘雅二医院在短短不到月余时间,已成功完成四例心脏移植手术。
34天的等待,熊猫血的奇迹
58岁的徐先生来自益阳,4年前开始出现胸闷、气促,曾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但术后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多年来反复多次住院治疗。今年3月,又再次因胸闷、气喘加重急诊入湘雅二医院就诊。入院后,经完善系列检查,徐先生最终被确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终末期心衰。住院期间,徐先生数度出现心衰急性发作,危及生命,幸在医护的全力抢救下转危为安。但是,徐先生的心脏早已“不堪重负”。留给徐先生和医生们的时间已非常有限,唯一的拯救方案便是心脏移植。
杨一峰教授带队的移植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团队在稳住徐先生病情的同时,马不停蹄与器官获取组织(OPO)取得联系,争取宝贵的供心获取机会。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供心匹配极其不易,根据统计,一般需等待2个月至3年才有合适供心。然而配型时,又发现徐先生血型为AB Rh阴性,Rh阴性血属于非常稀有的血液种类,素有"熊猫血"之称,而AB型Rh阴性血更是极大增加了完美配型的难度。稀有血型的供心获取和移植手术都对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极其细致,在保证供体充分灌注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减少移植术中的出血,规避大量输血。在等待供心的过程中,团队对手术的计划安排、应急预案等进行了反复的推演论证,以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
4月11日,徐先生因再次心衰发作,紧急转入ICU行ECMO置入治疗。千钧一发之际,联合OPO获得供心优先获取权,徐先生在最后一刻寻到一颗“有缘心”完成心脏移植。34天的等待,终于创造奇迹。
生命接力,与时间的赛跑
4月11日晚,心肺移植团队与麻醉科、体外循环、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正式开启了一场生命接力赛。团队兵分两路,谢立副教授带队前往供心医院取心,确保供心的状态保持良好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杨一峰教授、赵天力教授、龚医博副教授在手术室有条不紊的完成心脏阻断,摘除病变心脏。
18点,供心获取组成功为供心断流,一颗鲜活有力的心脏在器官槽内维持有力的跳动;
18点36分,供心到达受体手术室;
21点,随着开放主动脉复跳,供心经过3小时的沉睡,在徐先生身体内重新恢复有力的跳动。
13日,徐先生顺利拔除气管插管。20日,生命体征平稳的徐先生转回普通病房。在病房门口,同样经过移植手术的周先生正被家人用轮椅小心翼翼的推着准备回家。一个照面之间,两人默契地露出微笑,是对彼此“新生”的祝福,更是对战友的鼓励。
坚守与创新,破解生命难题
心脏移植手术,作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面临供心获取、保存困难等诸多挑战。术后,患者还将面临感染、肺动脉高压反应、排斥反应、心理失衡等各种难关,患者需终身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被认为是器官移植中最难的手术,是在生命禁区的舞蹈。
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家具备心肺移植资质的医院,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的医护团队坚守初心和使命,为每一位有需要的心脏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短短月余时间,就已经为四位终末期心衰的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他们勇于挑战,突破极限,持续创造亚洲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生存时间最长记录、湖南省最小年龄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生存时间最长记录、全国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成功生育记录;他们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成功完成全球首例采用超小型心室辅助装置完成重症心衰患者桥连治疗病例、中南地区首例“中国火箭心”——HeartCon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湖南省首例自体心脏移植术等;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断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积极联络社会资源、公益基金等为患者减负。截至目前,已联合十多家基金会救助接近万例患者。以湘雅精神,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打造学科发展的新引擎,破解生命难题,为健康中国贡献湘雅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龙静芬 龚医博
编辑:黄瑞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