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长毛伟明在《新湘评论》发表署名文章:努力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好答卷

来源:新湘评论 编辑:宋芳 2023-01-18 11:38:43
时刻新闻
—分享—

努力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好答卷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毛伟明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真抓实干、奋发有为,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湖南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22年,极其难忘、历历在目。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省内汛情旱情疫情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按照省委部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主要经济指标难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全国、好于预期,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左右,规模工业增长7.4%左右,投资增长7.8%左右,消费增长3%左右,进出口增长2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6%。

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这几年,特别是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以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生了重大变革、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总结这几年走过的风雨征程,我们深切体会到,“气可鼓不可泄”,越是在困难和关键时刻,越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越要提振信心和勇气,必须把湖南的基础和优势,放到世情、国情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必须提高站位、锚定方位、高标定位、蝶变进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全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湖南地位日益提升。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稳”中有为、“进”中有位,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提升了湖南“分量”。一是经济十强作用不断发挥。坚持以经济稳服务全国经济大盘之稳。新时代十年,湖南经济在冲波逆折中,保持了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的强劲势头,总量稳居全国前十。尤其是2022年,我们牢记“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嘱托,一季度实现“开门稳”,二季度稳中有进,奋战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全年实现了“取其上、得其上”的结果。前三季度,湖南经济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十强省第2位,预计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规工、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二是产业发展塑造中国名片。锚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育形成3个万亿级、1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程机械规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度、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均居全国首位,超高速轨道列车、北斗导航、“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技术装备,创造出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三是现代交通建设位居前列。坚持以局部之“畅”服务全国之“通”,着力构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交通运输网络。目前,全省高铁、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2397公里、7330公里,均居全国前列,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成为现实;常益长通车后,进入高铁“环线时代”,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逐渐成型,这为湖南融入新发展格局打开了通道、拓展了空间。四是“三大支撑”抢先一体布局。坚持电力保障算力、算力促进动力、三力一体发力,实施“一个规划、三个行动方案”,推进“九大标志性工程”,取得系列成果。电力方面,宁电入湘进展顺利,永州电厂、平江电厂、南昌—长沙及荆门—长沙特高压交流输电等项目建成投产,2022年审批和开工的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居全国第3位。算力方面,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算力达到200P、算力水平国内领先,县级以上行政区主城区5G网络、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动力方面,布局建设岳麓山(种业)等“四大实验室”、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大战略科技基础设施”,新增两院院士5名,在湘两院院士43名、排全国前列。五是真抓实干位列前茅。在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评中,湖南2019年、2020年受表扬激励项数和次数均排全国第一,2021年湖南获表扬激励次数排全国第4位,其中省本级排全国第2位。特别是2022年,我们成功应对3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9轮汛期强降雨,战胜了极端气候带来的抗旱保水、迎峰度夏、森林防火等系列挑战,打下了争先进位的坚实基础。

第二,中部地区竞相发展的湖南亮点日益增彩。这几年,我们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奋力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一是“开放指数”领先。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幅稳居中部首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22年突破35亿美元、跃居中部第1位,实际到位内资突破万亿元大关,对外投资总额稳居中部首位,国家级园区数量居中部第2位,综合保税区和口岸等平台数量居中部前列。二是“活力指数”亮眼。全省企业主体数量增幅,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灯塔工厂数量,以及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均居中部首位,千亿制造业企业达4家,经开区数量居中部第2位。三是“营商环境指数”更优。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全省和长沙市综合得分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四是“幸福指数”提升。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创造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圭塘河、岳阳东风湖污染治理范本,洞庭湖总磷浓度比2019年下降10.6%,空气质量优良率88.4%,全省147个国考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居中部第一,湿地保护率居全国前列,绿色建造获全国唯一试点省份,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持续保持中部地区最好水平;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3元、居中部第一,预计2022年继续保持中部第一。可以说,经过多年踔厉奋发、接续奋斗,湖南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涌现,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的步伐不断加快,为我们拓展全球市场、扩大“中国做法”中的湖南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湖南元素日益增多。在中国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湖南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彰显了担当。一是扩大了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影响。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位列“全球工程机械50强”,湖南钢铁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三一集团跻身福布斯全球500强。全球每下线10台混凝土机械就有8台产自湖南,三一重工的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中联重科的全球最长臂架泵车、铁建重工的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山河智能的全球最高全液压履带桩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二是创造了一批国际前沿技术。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强、技术水平领先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牵引技术、控制系统等“头部”技术站在国际前沿,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衡阳特变电工掌握多项世界输变电制造领域最核心关键技术,成为中国特高压独步世界的名片。中车株洲所掌握“芯片—组件—模块—系统应用”全套技术链和产品链,IGBT打开了自主芯片占领国际市场的新局面。三是架通了世界性开放平台。我们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形成47项制度创新成果,中非经贸博览会搭建了中非经贸合作永久平台,世界计算大会推动湖南加速融入全球计算产业格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园区10个。四是扩大了国际朋友圈。湖南与2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湘字号”企业走进109个国家和地区,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88家,中欧班列稳定运行1000列以上,2022年进出口额接近7000亿元、突破千亿美元。可以说,湖南在创新发展中提升了自身能级,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中开阔了发展境界,也必将在世界产业布局调整中抢得新的更大发展机遇。

准确把握湖南面临的历史机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危中寻机、转危为机,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珍惜和用好机遇。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虽然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但“危”与“机”并存,世界格局变化的历程表明,危机既诱发守成者的衰落,又助推革新者的崛起,其关键和要害,是必须“危”中寻“机”。从国内看,虽然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且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的基本条件,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今年经济有望整体好转,形成一个蓬勃向上的运行轨迹。从湖南看,在国家存量政策优化、增量政策增强的大背景下,湖南相关政策和工作持续落地见效,一批重点产业和企业增势良好,加之2022年基数相对较低对今年发展形成一定支撑,今年湖南经济将继续保持向上向好的良好势头。

今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指引下,落实“五个坚持”“六个更好统筹”,持续把握“稳进高新”工作思路,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不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把握“稳”的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信心、稳大局,以一域之稳助力全局之安。找准“进”的方向,瞄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方式,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提高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盯住“高”的目标,高标准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高站位落实国家战略,高水平推进强省建设,彰显十强省担当。谱写“新”的篇章,焕发新风貌、汇聚新动力、创造新业绩,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必须认识到,稳是基础、进是方向、高是目标、新是气象,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严密逻辑整体,是我们抓好各项工作的奋斗取向。

以历史主动和担当抓好今年经济工作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主要集中精力打好“六仗”。

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抢抓宏观政策和环境利好机遇,提前铺排湖南稳增长措施,力争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步伐快一点、力度大一点,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一是使消费的基础作用更加厚实。我们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政策引导、活动促进、环境吸引上持续发力,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帮助企业增加优质消费供给,扩大实物消费,激活传统消费,拓展新兴消费,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尤其要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体等消费,加强湖南名优商品的推介和全域旅游“五张名片”的宣传,推动更多“湘字号”商品走出湖南,吸引更多旅客走进湖南。二是使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加鲜明。项目投资是稳增长与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今年十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3213.6亿元,十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285亿元,百亿级以上项目11个。我们在方向上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动向,在领域上要突出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结构上要突出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在要素上要加强用能、土地、资金、行政审批等保障,加快湘江高等级航道和虞公港、大兴寨和犬木塘水库、怀化国际陆港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邵虹玻璃基板、涟钢冷轧硅钢产品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开发、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三是使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有力。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发展的分母,是安全的基石。我们既要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要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继续抓住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力争今年新增规工企业1000家、百亿企业10家,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推动工程机械海外市场份额达30%,着力发展轨道交通高端整车,加快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倍增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加快推进投资328.5亿元的岳阳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着力培育信创和信安、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尤其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是使园区的集聚作用更加强化。推进“五好”园区建设两年来,“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已成为共识共为,园区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下一步,必须把亩均产出作为园区评价考核、调区扩区的重要依据,做强物流、金融、创新平台,做优园区特色产业和支柱企业,力争今年千亿园区达18家、产业园区亩均税收增长15%。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湖南是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发展所需。我们必须守住耕地红线,扛牢粮食、油料稳产保供责任,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以种业、科技、装备现代化支撑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2022年突破2万亿元的基础上增长7%。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深做实对口帮扶,推广“共建园区”等产业帮扶模式。

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努力在科技强国战略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攻坚。努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湖南模式,持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力量在算力网络构建、北斗时空安全、高纯金属靶材、高效智能农机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创造一批前端、尖端、高端创新成果,涌现更多“首台、首套、首创、首批”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二是在创新成果转化上持续攻坚。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推动科技出力、产业升级,持续开展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继续实施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衔接,促进技术与产业无缝对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在高端平台赋能上持续攻坚。加快湘江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岳麓山实验室交付入驻、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形成创新网络、芙蓉实验室升级改造,完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大战略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要素汇集地。四是在激活人才创新链上持续攻坚。实施好“芙蓉人才计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以识才慧眼、爱才诚意、用才胆识、容才雅量、留才良方,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来湘发展。

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有“翻篇归零”心态,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一是以改革创一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等改革,常态长效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助企纾困增效行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以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让市场主体在湖南生得出、长得大、发展得好。二是以开放促一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建好用活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和货运集结中心,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推动湘商回归,落地建设外资标志性项目,力争到位内资、外资分别增长6%、8%,进出口额增长10%,其中对非贸易额增长25%以上。三是以服务强一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入落实“十个坚决”措施,创新市县、园区营商环境评价,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擦亮“一件事一次办”品牌,建好用好“湘易办”,让企业群众更快办、更好办、一次办。四是以法治护一流。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推行“首违不罚”、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等制度,恪守契约精神,开展涉企“政府承诺、拖欠账款”历史遗留问题清理行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持续抓好民营经济“六个一”工作,实施民营企业培优育强行动,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湖南将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政府债务方面,我们坚持举债有度、用债有效、管债有规、还债有方,深入落实“六个一批”化债措施,优化专项债和政策资金使用,统筹盘活“三资”收入,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坚决防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金融风险方面,必须压实各方责任,对涉众型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方面,必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既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又消除“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弊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此外,我们将按照党中央部署,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做好医疗资源和药品储备,全力推进老年人群疫苗接种,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注意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提前做好能源电力、农业生产等方面保障,强化应急处置,做好救灾准备。

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一是始终拧紧思想之弦。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反复抓、抓反复,重点抓、抓重点”,把安全生产责任传导至每一个环节,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始终抓实工作之要。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强化安全生产整治,加强矿山、危化、烟花、工贸等重点领域,以及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监管,科学精准消除居民自建房安全隐患,做到全过程管控、全领域排查、全方位治理。三是始终织密防护之网。及时把风险隐患解决在成灾之前,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一丝不苟的作风、一严到底的韧劲,筑牢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实施“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以点带面、以关键促整体,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湖南稳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50.4万人。我们要统筹稳增长与保就业、优政策与稳就业、强服务与促就业的关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多措并举稳住就业基本盘。二是提升保障水平。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着力解决教育、养老、住房保障等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居民医保补助、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坚决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开展“夏季攻势”,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着力整治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加快自然生态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湖南,不断增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对接东盟、精准对接欧盟、重点对接非盟,加快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持续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打造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办好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擦亮湘绣、湘瓷、湘戏、湘米、湘菜等“湘字号”“老字号”品牌。

征程万里、路在脚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在落实上下功夫,锚定目标,全力以赴,压茬推进,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地、任务落实;在落实中出经验,勇向高处攀、敢和强者比,努力创造更多湖南亮点、湖南样板;在落实中展新貌,凝心聚力、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大市要挑大梁,各地区都要多作贡献,以出色、出彩、出新的工作业绩,努力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好答卷!

(选自《新湘评论》2023年第2期)

来源:新湘评论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