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岁月年轮,十年一记;泱泱潇湘,已然巨变。这十年也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开设“非凡十年·湖南答卷”栏目,讲述湖南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长沙报道
科技创新,非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湖南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勉励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赋予湖南科技创新全新坐标和重大使命。
此前,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嘱托“闯”“创”“干”,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总结了科技创新的五条“湖南经验”,即: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突出人才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植高养分科技创新沃土。
这是湖南科技创新非凡十年历程的最佳注解。
8月11日,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8月11日,在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开宗明义,并详细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跨台阶破关键,以科技创新与世界“湘”见
十年来,湖南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两千三万”跨越,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两千三万”跨越,是指科技创新的几个关键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创新综合实力连续进位到全国第11位,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8。
十年间,湖南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由42.2亿元增至1261.3亿元,增长28.9倍,增速居全国第4、中部第1。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由2012年的287.7亿元到2021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3倍、达11063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1140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倍、达10994.6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3%提高到60%以上。
相较指标跨越,更直观体现湖南科技创新实力的,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8月5日上午,中共湖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8月5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过如数家珍的介绍:
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盾构机等吹响向“深空”“深海”“深地”进军的号角。
“海牛Ⅱ号”搭载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行驶在大海上。
湖南还有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最大吨位旋挖钻机、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变压器等“大国重器”在国家超级工程中频显身手;飞腾、鲲鹏CPU和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筑牢国家信息安全屏障,IGBT芯片打破国外垄断,让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电动汽车、舰船以及工业变流、风力发电装备装上“中国芯”;超大尺寸铝合金构件、超微尺寸撞针、机床超精密基础部件等抢占极端制造制高点。
2012年以来,湖南累计获国家科技奖201项,主持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
建平台聚人才,科创成果源于湖湘沃土
“湘江”奔涌“智算”未来,“芙蓉”孕育精准医学,种业与工业同攀“岳麓”。
这十年,湖南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面向重大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需求,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升级、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轨道交通大科学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实验装置等建设大力推进,筑就科技创新高地的“四梁八柱”。
7月20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共同为岳麓山实验室揭牌。(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去年以来,湖南启动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湖南省实验室建设,分别发力种业、工业“五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堪称打开了最强实验室大门。
目前湖南科技系统建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33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全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重大民生领域,共同构筑起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矩阵。
建平台、聚人才、出成果。十年来,湖南促进“三尖”创新人才集聚成势,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增长9倍,精准靶向支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李志坚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扩大6倍,累计支持1.6万余名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
在湖南省科技厅的政策支撑下,湖湘青年成绩斐然: 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支持,97人获得优青项目支持,一大批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成长为中坚力量。
尖端人才成绩亮眼:近10年,湖南省累计增选两院院士26人,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2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3100人,翻了两番。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系民生增福祉,科技创新满是湖南温度
这十年,湖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
湘江源头美如画。
围绕湘江母亲河治理“一号工程”,湖南攻克并推广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等关键技术,大力研发推广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技术,守护好“一江碧水”。
“分钟级”核酸检测分析仪、无创呼吸机等防控技术和装备精准高效助力疫情防控。在诊疗技术、医药、器械等领域,湖南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让老百姓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建元认为,通过培育“一颗优良种子”、转化“一批技术成果”、打造“一支科技队伍”、建好“一批园区基地”,科技创新在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关键支撑带动作用。
湖南科技特派员在指导采茶工人学习“春剪秋控”新技术。
十年来,3万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创造的“两个全覆盖”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成为决胜脱贫攻坚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强助力。
布新局深改革,湖南科技创新的未来让人心潮澎湃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改革则是点燃引擎的点火系。”李志坚表示,这十年,湖南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谋划出“一核多极多点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
长沙扛牢省会担当,创新实力升至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强省会战略的底气所在。长株潭获批全国第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连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5%,为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4个国家创新型城市、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8个国家高新区、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成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为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格局、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谈及湖南科技系统如何落实“四抓”定位,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李志坚这样回答。
湖南对标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改革任务,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计划管理、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改革经验,“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广受瞩目。
去年以来,湖南省科技厅牵头制定《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松绑”“赋能”导向,进一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全面创新态势持续向好、未来更加可期。
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湖南如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发布会提出了目标——
力争到2025年,湖南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引领形成若干万亿级优势产业、千亿级新兴产业,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领军型、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0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迈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
十年来,湖南用创新投入增速的“快”、科技产出的“优”、创新主体的“强”、高新产业的“进”,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动力支撑。
十年来,湖南科技创新成果斐然;面向未来,“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湖南路径,更让人心潮澎湃,信心满怀。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