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年60万人次!他们到十八洞村看什么?

来源:时刻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黄河 2020-09-28 20:04:13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27日,大型史诗级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首演,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部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歌舞剧的原型——湘西十八洞村,也迅速走红网络。

去十八洞村走走看看,如今成了一种时尚。纷至沓来的人群,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扶贫干部和媒体记者,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

▲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十八洞村参观游览。

这个位于湘西花垣县的小山村,从未像今天这般引人关注。那么,人们到了十八洞村究竟看什么?

日前,观潮君在湖南省花垣县蹲点时,特意将这个村作为观察点,得以近距离感受它在脱贫路上的点滴变化。

看“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底有何不一样

“来这里,就是想看一下‘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在几天的随机采访中,不少游客向观潮君表达了这种朴素的想法。

来自岳阳的网友“莎琪贝尔”表示对十八洞村的感觉“非常好”:

“村民很勤劳,整个村子也很干净,各方面做得井井有条,自力更生,扶贫政策落实得很到位”。

广东退休干部杨小跃这次和几位老同事前来参观,他说:

“早就想来十八洞村,看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感觉整个村庄很有活力,山水美,村风好,村民很有精气神,这让我想起了革命年代的许多故事,这里的村民跟那时候的革命战士一样,都很有干劲”,杨小跃认为,当地“调动外因和内因两个因素”的扶贫思路实践得很好,村民开餐馆、卖特产、办民宿的积极性明显调动起来,“村子现在知名度高,游客多,村民开个店、摆个摊,每天能赚几百元,精准扶贫的效果确实不一样”。

▲十八洞村“爱在拉萨”民宿的红辣椒成了游客的热门取景点。

花垣县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前来十八洞村参观、学习的游客达60万人次。

游客量陡增,直接带动了村庄的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消费收入增加。

家门口能就业、能赚钱,从一个普通村庄,迅速变成一个知名景区——这是十八洞村现在与许多村庄“不一样”的地方。

另一个“不一样”的看点,是村里的几个“网红打卡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时,去了“大姐”石拔专家,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开了座谈会。如今这两个地方,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听导游讲讲当时的情景,与“石大姐”合合影,去当年座谈会场地的“精准扶贫”广场走一走,感受一下“脱贫后”的喜悦氛围,是许多游客到十八洞村的“必修课”。

此外,游客穿行在十八洞村的石板路上,沿途看看木楼、客栈、酒坊,看看新建的“非遗中心”,尝一尝当地秘制的腊肉和糕点,也成村中一景。

看如何把好“精准识别”第一关

有人认为,十八洞村变化大,是因为有高层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这话没错,但是“变化”仅靠领导重视,肯定还不够。很多事情,得有当地干部、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得有“内因”实事求是去实践、去创新。

比如,如何精准识别和评定贫困户这件事,就颇费思量。

游客到了十八洞村,一定得了解一下,当地是怎么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的。

扶贫,跟砌房子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要打准,要打稳,一开始便要把“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源头弄好。否则,一步错,后面必定是步步错。

十八洞村有个评定贫困户的“秘诀”,叫“七步法”,即“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

在“七步法”的基础上,当地又推出“九不评”——“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

这些做法,都是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然后再反复经大家讨论和刷选,所有环节都力求公开、公正。这样多管齐下,最后十八洞村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经公示后,再无异议。

▲通往十八洞村山泉水公司的路上风光旖旎。

一些市县的扶贫办主任,应该早些来十八洞村看看,特别是在2017年十八洞村脱贫后,来认真看一看这个村庄是怎么把好精准扶贫第一关的,然后对照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查漏补缺。

在观潮君看来,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七步法”“九不评”等实践经验,是扶贫事业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即便在脱贫之后,也可作为历史镜鉴,如以文本形式在村口展览,提醒更多人践行“实事求是”的干事创业理念。

看五大产业如何布局落子

在十八洞村那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切忌喊口号,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看村里能发展什么,就实实在在地发展什么”,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可十八洞村除了山和水,耕地极少,人均耕地只有0.83亩,村民的宅基地和生活用地也极其有限,加上劳动力也少,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业何其难。

▲雨雾中的十八村“地球仓”酒店别致典雅。

这时候,“飞地经济”应运而生。

在花垣县农业科技园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十八洞村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种起了猕猴桃。2019年,十八洞村猕猴桃收益118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非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

难得的是,猕猴桃产业还带动了龙潭、花垣、双龙三个乡镇9600多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附近乡邻也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

十八洞村还就地取材,将大山里富含矿物元素的山泉水作为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十八洞山泉水厂,这一项,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0万元。

有了分红,有了积累,大家的思路更开阔了。

家里房子大、对做民宿感兴趣的,就做民宿、开客栈;厨艺有积累的,就开餐馆;养蜂的,种茶的,绣花的,卖土特产的,都能忙活起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支撑点。

扶贫精准施策,关键是看产业扶贫的长期带动和保障作用。十八洞村持续在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旅游五大产业上布局落子,脱贫大计得以从规划文本不断落地到家家户户。

看村民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哪里

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村民致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在十八洞村得到彰显,如今,十八洞村的“赚钱门路”可谓遍地开花——

村民杨秀福、杨正邦等人,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餐饮、民宿做得风生水起。

龙先兰、龙金彪等村民办起了规模养蜂业,一年收入四五十万元。

退休老支书石顺莲创办的苗绣合作社,屡接外贸订单,苗绣作为商务礼品走向国外。

村民杨胜章种植了黄桃和高山生态茶树,不仅脱了贫,还带动了乡亲们致富。

返乡大学毕业生施林娇发挥聪明才智,用直播方式为家乡父老带货,疫情期间,仅腊肉就销售了数千斤。

当地还成立了旅游公司,十八洞村有52名村民在公司上班,目前全村旅游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大关,村民人均一年可增收4300多元。

第二次来十八洞村的湖南龙山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李梅说,感觉这几年变化大,“2016年来的时候,还有很多土坯房,当时的路也不是这样平整的石板路,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特别是村民更忙碌了,只要不闲着,他们每天都有可观收入”。

收入增加,游客增多,村民的视野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大家平常忙于打理自家事务,过去不时出现的乡邻口角纷争,早已“没了市场”。

▲雨过天晴后的十八洞村格外整洁秀丽。

花垣县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副队长伍晓霞说,村民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接待游客、劳动赚钱上去了,“哪里还有功夫去关注别的东西呢”,所以工作队在这方面也“乐得清静”,极少去为邻里纠纷费过神。

村里还推出一项刷新村风村貌的举措——“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每年对村民的表现进行量化评比,并以户为单位确定星级,表现好的可得“五星”,其余视情况依次递减。这样一来,乡邻之间对比鲜明,村民干事创业的动力再次被激发出来,勤劳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

扶贫措施千万条,什么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观潮君看来,让贫困人口得到精准识别,让产业成果持续为村集体和贫困人口“输血”,让村民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精准分配”,不拘一格创造效益——这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来源:时刻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黄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