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华大圩镇两岔河高寒山区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唐建国 编辑:袁思蕾 2016-01-26 09:53:19
时刻新闻
—分享—

江华县大圩镇两岔河高寒山区瑶胞们陆续搬进大圩镇文海村新家。唐建国 摄

 

  红网通讯员 唐建国 永州报道
  
  1月,冬日的大瑶山西南麓天寒地冻,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文海村易地扶贫搬迁点里却“温暖如春”、喜气十足。文海村高寒山区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虽没有夏日时节的花红柳绿,但错落有致的院落、具有现代气息的路灯、灰白相间的围墙,处处展现着异地搬迁扶贫项目带来的变化,也温暖了享受这一政策瑶族干群的心。
  
  1月25日,天刚蒙蒙亮,峻山村57岁的瑶胞赵华的新家门前格外热闹,村里又有10户村民从山上搬到集中建房点的新家,左邻右舍的村民都来帮忙抬沙发、搬家具,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峻山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居住分散,那里是赵华过去的家。像这样的山村在江华县乡镇合并前原两岔河乡还有峻山村、三卡村、苗竹村等11个。而原峻山村位于大圩镇镇东南边海拔1600多米的高寒山上,属于全镇最边远的贫困山村之一,耕地均为浅山地,高差大,坡度陡,自来水管道因常年失修而老化,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2014年,江华县大圩镇根据扶贫政策和瑶胞的实际需求,决定实施高寒山区异地搬迁项目,采取异地集中修建搬迁安置方式。
  
  2014年10月,外出务工多年的赵华夫妇得知县乡镇里正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了解政策、盘算积蓄后,赵华夫妇决定搬下山,在村里统一规划的地基上修建一栋两层楼房。
  
  “危房改造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不等,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每人补助上万元不等,加上积蓄和亲朋好友借4万元,现在终于搬进家了,这新房了住着不知道比以前好多少倍哟。”赵华扳着手子算着建房资金,一脸的笑意。
  
  这边的瑶胞忙于把锅碗瓢盆搬进新家,那边的村民忙着挂灯笼、贴对联。蕉叶村支部书记瑶民李更春强把一幅“生态移民民致富、集中定居居泽安”的红对联贴在自家新房的大门上,不停地感慨:“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呀!”
  
  曾居住在破旧瓦木房里的村民李更春,一直盼望着自己能修一栋像样的房子。如今心愿达成,夫妻俩乐呵呵地在新家里挂上《家和万事兴》、《万事大吉》的十字绣。“这里环境好,住着也舒适,交通方便、水电有保障,还有广场、健身器材等等,比大圩镇街道安静宽敞多了。”李更春喜上眉梢。
  
  “蕉叶村有贫困人口69户260人,贫困发生率68%。”村支书李更春说,为改变贫穷面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的特殊类型地区,整合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项目,实施整村搬迁一批。在蕉叶村实施第一批40户168人集中搬迁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有自主搬迁需求的贫困群众下山、进镇、入城,为他们提供扶贫贷款和贴息补助,分散安置一批。当天大圩镇高寒山区像蕉叶村赵华和自己一样搬进新家的已有36户人家。目前,大圩镇文海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共入住15个高寒山区村260多户1200余人,还有70户将在最近两天全部搬迁入住。
  
  “看到最初的想法变成规划,规划变成了现实,我心里感到高兴、自豪。”大圩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原两岔河乡人大主席黄源富说,目前,大圩镇15个高寒山区村的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顺利,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征用土地300余亩,11栋330套公租房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年前实现入住。计划2016年4月将启动全镇高寒山区余下的全部搬迁项目,2017年初可实现全镇高寒山区异地搬迁目标。
  
  “让贫困户搬得出、集中住,只是针对居住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关键还要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黄源富说,目前大圩镇两岔河片区已集中规划发展生态种植业等生态产业。扩大香草种植面积2千亩,做大做强香草产业,着力打造1500亩瑶山环保生态茶。同时发展林下养殖羊、牛、蜜蜂等,通过引导技术扶持发展一些养殖能人,发展上规模的特色养殖基地。同时,依托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唐建国

编辑:袁思蕾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2016/01/26/38976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