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詹晓安:加快发展现代水利 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詹晓安 编辑:闵美颖 2014-11-18 09:23:4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潇湘源水利风景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现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资料图片

( 湖南潇湘源水利风景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现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资料图片)

浏阳市古港镇梅田湖村村民踊跃投工投劳,大修农田水利。柳德新 摄

(浏阳市古港镇梅田湖村村民踊跃投工投劳,大修农田水利。柳德新 摄)

11月12日,通道侗族自治县马龙乡向晖村,村民在砌石加固河堤、疏通河道,呈现一片繁忙的水利冬修场景。 刘强  摄

(11月12日,通道侗族自治县马龙乡向晖村,村民在砌石加固河堤、疏通河道,呈现一片繁忙的水利冬修场景。 刘强 摄)

  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水利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夯实农村水利、拓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态水利,加强水利建设、严格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全面推进全省人水协调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水安全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的重大部署,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持续大干水利,真正肩负起现代水利发展的责任。
  
  一、科学研判,直面现代水利发展新挑战
  
  我省水情复杂,治水任务繁重。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治水兴湘。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作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后,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带领全省人民持续大干水利,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积极推进,湖南现代水利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决定了我省治水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特别是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水利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工程保障、更加高效的水行政管理和更加优质的水利公共服务。面对这些新挑战,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不相适应、三个突出矛盾和三个普遍问题。
  
  一是在客观现实上存在三个不相适应。即: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四水”干流堤防防洪标准不高,沿线75%左右的市、县级城市未建成闭合的防洪保护圈;全省96个县市区的7.1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受山洪地质灾害影响,7600多处较大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各地,成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有占总数1/3左右的水库存在病险问题。洞庭湖区堤防标准低、蓄滞洪垸建设滞后,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江湖关系正处在新的变化之中,遇大洪水时仍有大量超额洪量滞留湖内,防洪保安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水资源供给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不相适应。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调控能力不足,一些地区季节性、水质性、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加之传统的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一般正常年景全省缺水总量达10亿立方米,如遇大旱之年将达到40~100亿立方米。今后一个时期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缺水形势将更趋严峻。水生态环境现状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7左右,任意填埋沟港湖库、侵占水域现象严重,河流空间日益萎缩,水域的自净、纳污能力不断退化,局部地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加剧。尤其是受江湖关系新变化影响,洞庭湖区“三口”断流时间延长、分流减少,枯水期提前、水位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湖区水资源、水生态问题凸显,成为影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严重制约。
  
  二是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三个突出矛盾。即:涉水管理体制不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矛盾。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许多地方仍存在城乡分割、部门交叉、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脱节,往往造成水资源管理上“政出多门”,行政成本加大、管理效能低下。水利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与水利投入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各级财政投入水利建设与管理资金的总量和增幅有待提高,引导农民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利用金融手段支持水利建设还只刚刚起步,难以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求。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不到位与发挥水利工程长久效益的矛盾。水利工程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管护经费落实不够,难以保证工程长效运行,特别是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在行业管理上存在三个普遍问题。即:事权划分不清,基层水利部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问题比较普遍。水利系统内部事权划分不够明晰,上面管得过多过细,放权不够,基层水利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水利执法力量不足,涉水违法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问题比较普遍。水利执法力量薄弱,难以及时、有效查处打击涉水违法行为,河道采砂、侵占水域、破坏水利设施等行为屡禁不止,依法管水任务艰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改革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普遍。基层水利单位管理人员缺乏、经费匮乏,直接导致基层水利管理薄弱、缺失,远不能适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求。
  
  二、理清思路,明确现代水利发展新任务
  
  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把握机遇,精心谋划,科学制定全省现代水利发展蓝图。
  
  1、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夯实农村水利、拓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态水利,加强水利建设、严格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全面推进全省人水协调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保障。
  
  2、主要目标。统筹推进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到2020年,基本建立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水协调现代水利体系。农村水利要夯实防洪保安、农业旱涝保收的水利工程基础,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城市水利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水源、水生态等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约束管理,推进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提升城市品位。生态水利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治水兴水全过程,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3、重点任务。围绕我省现代水利发展目标,牢牢抓住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水利改革三大任务,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不懈推进水利建设。针对水利工程薄弱环节,继续大兴水利建设,补齐我省水利工程薄弱这一基础设施短板,筑牢水安全保障的工程基础。一是建立“蓄泄兼顾、江河安澜”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加快“四水”干流控制性工程建设,特别要抓紧涔天河、金塘冲等工程项目建设,完成4036座小Ⅱ型病险水库和316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沟治理,抓好“四水”干流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快实施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推进以松滋口建闸为重点的“四口”河系整治和排涝设施建设。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县级城市及湖区重点堤垸达到20年一遇以上,其他地区达到10年一遇以上,湖区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以上。二是建立“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源工程体系。充分挖掘现有水源工程潜力,加快莽山等13座大型和51座中型、63座小型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干旱死角地区骨干山塘和微型集雨工程建设。到2020年,蓄、引、提供水能力达到600亿立方米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85%以上。三是建立“城乡统筹、保障有力”的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体系。2015年前完成337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加快推进农村居民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到2020年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例达到100%,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70%以上,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工程,促进城乡供水同质同价,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四是建立“灌排自如、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体系。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大型灌区4处、中型灌区71处,配套改造大型灌区27处、重点中型灌区160处,更新改造大型泵站27处;发动群众大兴“五小”水利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业旱涝保收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五是建立“河湖健康、山川秀美”的水生态工程体系。把治山、治水、治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农村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河湖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构建以“一湖四水”为骨架的生态水网。
  
  持之以恒强化水利管理。践行依法治国方针,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以严格执行和落实法律法规为保障,全面强化水利管理,把涉水事务管住管好。一是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树立防汛抗旱风险管理理念,以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四水”流域性洪水和洞庭湖区洪涝灾害为重点,强化汛情、旱情、灾情、险情监测、预警、预报,加强防汛抗灾组织保障、队伍建设、科技支撑,增强应对洪旱灾害能力。二是强化水资源管理。牢固树立节水优先理念,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到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强化水行政管理。按照空间均衡的理念,加强水行政管理,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突出河道采砂、湘江保护、河道保洁、水域岸线、水土保持等管理,有效管理涉水事务。四是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坚决打击招投标各类违法行为,强化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施工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积极推广农民自建、自管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五是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强化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研究出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扶持政策,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农民自建自管,确保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
  
  坚定不移深化水利改革。改革既是现代水利发展的手段、措施,更是现代水利发展的任务、动力。当前要把深化水利改革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加快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快水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简政放权的思路,合理划分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事权,精简和优化水行政审批,分类推进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推进政府购买水利公共服务方式,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规范高效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水权制度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湘江流域管理,建立节水长效机制;以长株潭地区为重点,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整合管理职能,加强部门协调,对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三是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湖南水资源条件和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标准体系,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治理机制,率先在湘江流域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红线管控,构建“一湖四水”生态保护机制。四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项目扶持等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护和监督,实现建设责任主体由政府到受益群众的转换;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五是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金融支持水利相关政策,加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采用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政策激励受益农民筹资投劳,形成多元互补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六是健全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开展乡镇水利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培育和扶持,强化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七是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坚持依法治水,统筹推进地方水法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水利综合执法体系,保障良好的水事秩序;强化水利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水利新科技,驱动水利改革发展。
  
  三、真抓实干,强化现代水利发展新举措
  
  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三位一体,是我省现代水利发展的“三驾马车”。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加快现代水利发展步伐。
  
  1、坚持规划引领。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并围绕“两个一百年”目标,着眼长远做好水利顶层设计,用科学的规划引领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统领性。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握宏观政策,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经济发展需求。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分别制定区域水利发展总体规划,解决水利规划多、杂、散的问题。总体规划须涵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水利改革。各区域的总体规划须与全省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各专业规划须服从总体规划。二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结合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本地水利特点,找准现实问题,提出破解对策,解决突出矛盾。贯穿先进理念,翔实基础数据,加强科学研究,真正把握实情,确保规划准确科学,利于实施。三是注重规划的约束性、权威性。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约束、指导作用,水利建设、管理必须遵循规划。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如需调整变更,必须严格程序,确保规划的权威性。
  
  2、依法治水管水。大力加强水利法治建设,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和有力法治保障。一是健全水法规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抓好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推动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农村饮水安全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法规,积极开展水权制度、河道湖泊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前期工作,逐步健全符合省情和水情的水法规体系。二是严格水法规执行。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水法制观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涉水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涉水违法行为,维护法律权威,规范水事秩序,从严查处破坏水工程、危害水资源、损害水生态以及非法侵占水域岸线等重大水事违法案件。三是加强水利综合执法。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充实执法力量,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流域、区域、部门间的联合执法机制,提升依法治水管水成效。
  
  3、强化分级管理。适应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要求,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真正做到责权统一,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一是明确事权。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涉水事务管理权限,市、县能够管好的事务尽量下放由市县管理,能够简化的程序尽量简化,给予基层水利部门更多的决策权、主动权,充分发挥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二是严格责任。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按照事权划分,各尽其职,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把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各负其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责任落实要严格考评,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奖优罚劣。三是形成合力。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省厅尽量下放事权、做好服务,市县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汇聚省、市、县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合力。
  
  4、实施分类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精心谋划、分类推进各区域板块水利改革发展。一是分类施策。根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小康社会进程,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到2020年,长株潭地区要按照建成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要求,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洞庭湖地区要按照建成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综合支撑体系;湘南地区要按照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水利综合支撑体系;大湘西地区要按照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突出扶贫攻坚,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水利综合支撑体系。二是重点突破。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研究解决各区域重大水利问题,明确重点,逐项突破。长株潭地区要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大力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洞庭湖地区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蓄洪安全建设和治涝工程建设,推进“四口”河系综合整治和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湘南地区要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新建、扩建水源工程、灌区工程,加强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大湘西地区要加强水资源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三是统筹协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及城市、农村的利益诉求,协同推进水利改革发展,让群众更多享受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5、突出建管并重。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理念,把建设和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协调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尤其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增强管理意识。水行政管理是树立行业形象、提升工作效能的根本措施,事关水利改革发展长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将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管理,以管理谋长远、靠管理树权威、向管理要效益。二是充实管理力量。水利管理的任务只会更加繁重,必须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维修养护、水行政管理三支队伍建设,调整完善机构,配备精干人员。三是强化管理措施。加强水利管理制度建设,落实管理经费,配强管理装备,为加强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切实推行水行政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6、切实转变作风。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建立“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弘扬“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凝聚全省水利系统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是坚持领导带头。全省水利人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做到想事、干事、成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履职尽责、带头谋划水利发展,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表率作用,凝聚团结共事、扎实干事、高效成事的工作合力。二是提高队伍素质。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高道德品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水利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人才队伍。三是坚持长效管理。把作风建设作为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严格执行中央、省委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有效预防和惩治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水行政管理中的腐败行为,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詹晓安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