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武陵区体育东路社区“怡和苑”,老人正在打牌消遣。
武陵区紫桥社区“青苗学堂”文化墙。
武陵区紫桥社区图书室一角。
时刻新闻记者 童妙 通讯员 邓文艳 常德报道每个社区每栋大楼门口都有“完美社区”指示牌,社区办公楼都是统一的中国结社区标识,红白相间的色彩搭配,社区名称十分醒目。近日,记者走进常德市的几个社区,整洁、大气是留给记者最直观的感受。
“现在,社区已经成为居民心中的新地标了。”湖南省常德市民政局局长龚美爱介绍,2013年,常德市全面启动完美社区建设工作,以完美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美化社区环境,配套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把社区建设成安全、洁净、方便、和谐、快乐的幸福家园。
优化服务,群众办事不再难
“现在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段红英是常德市武陵区落路口社区居民,她告诉记者,去年11月,她要给在广东打工的女儿女婿办理生育证。工作人员直接将她带到社区门外的“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前,指导她按照提示操作,十几分钟就办理完毕。“易办事”还被居民称为“永不下班的工作站”。
事实上,“易办事”只是常德市为服务好社区居民的一个小点。针对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下“政府单边行动,居民消极被动”的局面,常德市创造性地探索建立了“3+N”社区治理模式。“3”指社区党总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3个组织机构,各机构分工合作、相互联动;“N”指若干个社区网络,将每个社区划分为N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负责信息采集和报送。
杨梅香是武陵区紫桥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走家串户收集居民信息,并及时上传汇总到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
“现在处理问题越来越及时了。”杨梅香介绍,每个网格员配备的网格管理移动终端都具有GPS定位功能,网格员发现问题上传到信息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就会迅速向相关部门派遣任务,限期办结。“比如小区的井盖损坏了,保修信息上传后,就会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网格化、信息化为居民提供了精细精准、无缝覆盖的服务。而且居民自己当‘管家’,幸福感和归属感都提高了。”龚美爱介绍,目前,常德市划分城市社区网格1450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450人,基本实现社区居民“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琐事不出网格”。
搭建平台,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紫桥社区的李阿姨原来居住在农村,因为儿子在城里安了家,她也一起住了过来。但语言不通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让她一直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去年,紫桥社区举办社区文化节活动,李阿姨带着自己的一首绝活——农家拍甜酒参加了活动,深受大家喜爱。现在,李阿姨一有时间就做甜酒给社区的居民吃,和谐的邻里关系让她日子过得越来越舒畅。
龚美爱介绍,通过参加活动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居民很多。近几年,常德市民政部门在社区内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一方面,让居民根据个人爱好组建兴趣小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引进专业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慢慢地,邻里间就熟络了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门对门,却谁也不认识谁了。”
紫桥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郑爱桃告诉记者,原来社区举办活动,总要“三番四请”才有人参加,现在都是居民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只需要提供场地,策划、组织、清场等事情居民都自己包办了。“我们社区真是卧虎藏龙!以前还真是不知道呢!”
如今,常德市的完美社区不仅有“一站一园一场五室”(即社区工作站、幼儿园、室外问题活动场所、警务室、卫生计生健康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居民(党员)代表议事室、档案室)的“标配”,还打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社区服务品牌,如武陵区体育东路社区“青苗学堂”、方家巷社区“爱心淘宝屋”、紫桥社区“青苗学堂”“老蔡和事佬工作室”“开心聊吧”、鼎城区花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我们老年人没事就来这里一起打打牌,聊聊天,舒服得很!”在武陵区体育东路社区“怡和苑”,刘阿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来源:红网
作者:童妙
编辑:徐放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