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闵美颖 2016-05-26 08:41:1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十三五”吹响启航的号角,湖南发展迈上新征程。新的历史时期,充满新的希望,面临新的挑战,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新的责任。只有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推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系列会议精神,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当前改革发展形势,为湖南“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湖南省委宣传部与红网联合推出“树立新理念,建设新湖南”热点话题谈心录系列专题宣传报道,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措施深入浅出地解读,让干部群众理解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状态迎接新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共同奋斗!
  
  “春风不度玉门关,我被堵在杨家山。”长沙东二环杨家山立交桥,由于交通流量大、设计可通行能力小,高峰期排队距离一度长达800米,网友们苦中作乐编排了各种段子。2016年2月3日,随着立体化改造正式完工,这个著名的交通瓶颈才告别“堵王”称号。
  
  出行难、停车难、“城市看海”“马路拉链”“垃圾围城”……说起这些“城市病”,每个人都想吐槽几句。但我们又离不开城市,城市已经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到2015年底,我省城镇化率已突破50%关口,而根据对全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城镇化率在50%~70%时,“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不仅如此,《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规划已经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发展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100万~500万的大城市8个,50万~100万的城市4个。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城市病”日益凸显,对城市社会结构和市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防治。
  
  对此,刚刚召开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顺应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
  
  决策已定,方向已明。城市,应该成为我们既宜业又宜居,既有形象美又有灵魂美的幸福家园。那么,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深入病灶”,针对“城市病”开出良方?
  
  从规划源头抓起
  
  都说“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而我们有些城市,往往不是没有规划,而是规划不科学、不配套、不落实。比如,有的地方随意调整规划,使容积率变高了、楼间距缩小了、停车位减少了,但市民生活的舒适度也降低了。有的地方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不够,甚至出现“一个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的情况。
  
  因此,我省将注重从规划源头抓起,既强化规划的刚性,又保持一定的弹性。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在守住底线的同时,也要给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特别是城市将保持适度规模,不会过大,也不一味追求规模,防止把重心放在建新区、造新城上。
  
  我省还将增强规划的协调性。目前全省涉及城市空间的规划超过80种,我们将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用不同“颜色”叠加在一张底图上,切实解决好各类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甚至冲突打架的问题。同时,增强规划的约束性、强制性,严格执行规划,绝不因人设规、有规不依,坚决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加大城建补短板
  
  杨家山立交桥是“出行难”的一个缩影。其实,与之相关的还有“断头路”改造、“瓶颈路”疏通、停车场建设等。从建设城市入手,“补短板”成为当务之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几大重点任务,是以大运量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丁字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以地下综合管廊的完善,解决地面反复“开膛破肚”的现象,结合各自城市的地形地貌合理确定建设方式,实现宜廊则廊、宜沟则沟;以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对接“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对雨水的蓄渗和缓释作用;以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着重解决学校、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设施数量不足、分布失衡等问题,为便利居民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尤其是“两房两棚”建设,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城市改造提质工程。我省14个市州除株洲、娄底、张家界建市较晚外,其余市州均历史悠久,老城区(中心城区)棚户区多。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棚改力度,通过棚改达到“改造一片、提升一片、点片相连、打通经络”的效果。与此同时,我省还将让城市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把老祖宗留下的山山水水保护好,让城市融入自然,让自然涵养城市。在城市人文传统的沿袭上,注重正确处理好延续历史文脉与融入现代元素的关系,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千楼一貌。
  
  精细管理优环境
  
  做好城市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老百姓对城市工作的意见和怨言,多数表现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做好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重在精细、要在精细、成在精细。
  
  要精细管理,势必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近些年,因城管执法引发不少群体性事件,“城管打人”和“城管被打”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其实论城市管理,绝非就等同于一支城管队伍。我省正加快推进《湖南省城市综合管理条例》立法,解决城市管理和执法中法律地位缺失、权威性、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彻底扭转城市管理无法可依、借法执法的困境。同时,将加快制定或修订一批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标准规范,以此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按什么标准管、管成什么样子”的问题。
  
  要精细管理,在于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我省将重点对污水、垃圾处理、供水、燃气、桥梁、隧道、边坡、老旧建筑等市政设施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既抓好源头防控,也强化动态监管。
  
  要精细管理,也要顺应“互联网+”大势。“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推进交通运行、环境监测、地下管线等各类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通过将互联网上沉睡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大数据”,形成用数据决策和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此外,还要充分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株洲市为例,截至目前,株洲已发展志愿服务队伍900个,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53万人,大家踊跃参与文明出行、城乡清洁、植树护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志愿服务,普遍增强了对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城市管理工作改革下一步,将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的作用,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骨骼强、血脉畅、气质美、活力足”的诗意栖居。
  
  (供稿:省委宣传部 执笔:楚思瑶 指导:陈淦璋)
  
  ■链接
  
  湖南逾半数人生活在城镇
  
  我省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3451.88万,城镇化率达50.89%,也就是说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
  
  我省的设市城市已发展到29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592平方公里,省会长沙成为I型大城市(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即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衡阳、株洲、常德、岳阳成为II型大城市(即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
  
  全省83%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镇,90%的消费集中在城镇,88%的投资在城镇发生,70%的信贷在城镇投放,城镇成了集聚人口、资源、产业的大平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2016/05/26/39930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