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宏全。
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长沙报道
在湘西的层峦叠翠间,一位林业科技工作者用近五十年的坚守,让深藏于茅岩河畔的野生莓茶成为带动数万群众致富的“金叶子”。他,就是湖南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原林业高级工程师黄宏全。
从一株野藤到产业基石
1993年4月12日,黄宏全在茅岩河边的茅岗土司府遗址进行应用植物资源调查,带路村民指着茶树旁的一株藤蔓说:“我们喝的茶叫‘莓茶’,老一辈说这种茶喝了延年益寿,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这个看似平常的发现,却让这位林业专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科研价值。
黄宏全立即展开系统研究,经过专业鉴定,确认该植物为显齿蛇葡萄。通过检索发现,对于显齿蛇葡萄,当时“尚未见到有关文献报道”,这意味着茅岩河流域的莓茶填补了该植物在应用上的空白。他推断,这很可能是缺医少药的土家先民在繁衍生息中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
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起步阶段,黄宏全选择了最朴实的方式——自垫经费开展研究。那些年,他不知划破了多少条裤子,走烂了多少双鞋,经常手臂、小腿被枝条划破流血也浑然不觉。为了一个数据,他可以在实验室连续工作数日;为了一次调研,他能在深山老林中跋涉数日。
八年磨一剑。在黄宏全的带领下,研究团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莓茶知识产权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和莓茶文化体系。这八年,他不仅跑遍了省内的科研单位,还多次赴北京请教专家,用执着和真诚打动了一个个同行,为莓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黄宏全。
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实践之路
理论研究的突破需要实践来检验。2001年,黄宏全作为扶贫工作组组员进驻罗塔坪乡长寿村——莓茶的原产地之一。这里的村民把显齿蛇葡萄称作“长寿藤”,但长期以来仅限于野生采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当黄宏全提出人工种植的设想时,村民们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冷淡。“祖祖辈辈吃这个东西,变不成钱嘛”,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面对阻力,黄宏全没有退缩,他选择借住在村民家中,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设想。
他费尽口舌劝动了第一户农户,出钱出工出技术,一起开垦了七八亩荒地。从选址、整地到栽植、管理,黄宏全发挥专业特长,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株茶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人工种植的莓茶顺利产出,并成功获得了可观收益。
实实在在的效益是最好的宣传。村民们见种植莓茶真能卖成钱,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跟着砍山种植。村里、乡里慢慢地都种了起来,曾经的荒田荒地逐渐被郁郁葱葱的莓茶取代。黄宏全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深入研究莓茶的种植技术,经常忘记吃饭,甚至顾不上睡觉,为此还落下了胃痛的毛病。
退休后的黄宏全依然忙碌。他相继投身张家界市老科协组织,加入永定区老科协专家服务组,并在中国莓茶第一村罗塔坪乡长寿村担任名誉村长。70多岁的他仍然奔波在莓茶产业带,深入产区宣讲莓茶科学知识,解答茶农疑难问题。
他先后联系帮扶过合作桥乡高万村、茅岩河镇黑潭村、三家馆乡三家馆村等地,成功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他还联系服务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莓茶基地,把指导精细到了每一个环节,从选址、整地、栽植到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精细加工等全部进行现场授课。
在黄宏全和无数莓茶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莓茶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永定区莓茶种植面积15万亩,年综合产值达28亿元,成为全国莓茶面积最大、产量最多、销售最好的县(区),被誉为“中国莓茶之乡”。更令人欣喜的是,莓茶种植技术已辐射到省内多个市州和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等多个省份,最远甚至种到了青藏高原。
“一地莓茶一地歌,叶里藏金万藤春”。面对取得的成绩,黄宏全始终保持谦逊:“党和家乡养育了我,林业事业成就了我,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回报给生我养我的党和家乡人民。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一定会继续为张家界莓茶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张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