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县盘江水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摄影 吴伟 嘉禾报道
在郴州市嘉禾县坦坪镇峰塘村,村民李兰秀轻轻拧开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来,她用水洗着新摘的茄子,笑着说:“有了这自来水,才敢把家安回村里。”
这一幕,是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从“半月不下雨,水田裂三尺”的缺水困境,到清泉入户、城乡同质的供水格局,嘉禾县在全省率先吹响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号角,用扎实行动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破解水困:从“饮水难”到“饮水甜”

嘉禾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智慧水务平台。
嘉禾县位于湘南,降水量不少,但因为地处丘陵山地,喀斯特地貌如同一个“筛子”,一些地方存不了水、聚不了水,“喝水难”曾是困扰村民的痛点。
其实,过去嘉禾县各乡镇都有小水厂,但都没有突破“农村供水必亏本”的怪圈,导致经营效益不佳,部分地区服务跟不上。
为了让所有村民都喝上“放心水”,2010年起,嘉禾县将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资金短缺曾是制约项目推进的‘拦路虎’。”嘉禾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李东介绍,嘉禾县创新模式,以“拨、凑、贷、捐、引”5个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为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累计筹集建设资金9.58亿元。
随着汩汩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曾经因水陷入困顿的村庄开始重现生机。“我以前在县里租房住,回村办事时看到施工队在铺水管,村干部说以后村里通自来水,旱涝无忧。有水就方便了,我当时就决定回来了。”李兰秀成了最早回村建房的村民之一。2016年,村里就有70多位村民回来,村里热闹起来了。
多年来,嘉禾县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以久久为功的决心,让4个优质水源点互联互通,建成4座现代化水厂,7处加压泵站精准补压,450公里输水主管纵贯城乡,7200公里配水管道延伸进村入户,日供水能力跃升至8万立方米,供水网络覆盖城乡10.15万户居民。
城乡同源:一张水网惠及千家万户

嘉禾县坦坪镇峰塘村村民李兰秀在用自来水洗菜。
“农村用水和城市用水一样方便!”嘉禾县塘村镇平世村村民欧南飞告诉记者,10月31日家里停水了,15分钟内便有技术人员上门维修,发现是水表出了故障,不到半小时就恢复供水了。
嘉禾县始终坚守“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的核心理念,彻底打破城乡供水壁垒,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区同等便捷的供水服务。
此外,嘉禾县采用“居民缴费+政府补贴”的模式,切实减轻农村群众用水负担;延伸便民服务触角,将报装、维修、缴费等服务下沉至乡镇。
“‘五同’背后,是‘三化’赋能。”李东介绍,嘉禾县坚持管理专业化、调度信息化、服务智能化,让供水管理提质提效更智慧。
嘉禾县构建“1个总公司统筹+N个供水站落地”的管理体系,组建10个乡镇供水站,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打造“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控管网水压、流量、水质等关键参数,为供水安全筑牢“科技防线”。全面推广IC卡智能水表,让群众缴费更便捷,大幅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受益人口持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行政村供水覆盖率、水质达标率双100%,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嘉禾县是山区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湖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从顶层设计、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落实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至2025年,全省共实施完成农村供水项目2390处,受益人口1890万人,农村供水逐渐从单元分散向规模集中转变,推动城乡共饮“一江水”。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吴伟
编辑:张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