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赵毅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文洁 郴州报道
湘南深秋,郴州市教育基金会的陈列室里,一叠叠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字迹工整,静静诉说着跨越二十余年的温暖故事。这些故事的起点,定格在2000年——原郴州地委书记赵毅拯卸下公职,接过基金会理事长的重担。
这位1957年便投身工作、见证新中国深刻变革的老人,退休后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反而以滚烫初心深耕公益、传承红色文化,在郴州大地上续写着老党员的不老篇章。
为教育扶贫踏破郴州路
“当时我们到一个贫困学生家里走访,看到他们一家人只能住在破旧的厂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上却贴满了奖状,我觉得必须帮一把这个孩子。”如今已九旬高龄的赵毅拯,回忆起当年踏上公益路的初心,眼眸里依旧闪烁着清亮而坚定的光。
筹措资金是公益路上的第一道坎。
赵毅拯带着团队跑企业、访乡贤,他说既然选择干公益,那就要“厚着脸皮、饿着肚皮、说破嘴皮、磨破脚皮”,才能把事情做好。有次为对接一笔捐款,他清晨从郴州出发,辗转三小时山路到县城,对方临时有事外出,他便在办公室外等到正午,错过饭点,最终用诚意打动对方。这样的奔波,在他担任基金会理事长的十余年里成了常态。

赵毅拯(左一)走访慰问多次捐资助学的爱心老人漆添鸿。
“成立郴州教育基金会,一是要帮助那些寒门学子,让他们有书可读,再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在赵毅拯的带动下,“爱心助学”“爱烛行动”等活动相继开展,他带头行动资助师生,家人朋友也纷纷设立“爱心助学个人专项基金”。这些年,郴州教育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300余人、救助特困教师580余人,基金会总额从接手时的35万元增加至卸任时的2390多万元。面对“公益事业家”的赞誉,他淡然回应:“既然选择了教育公益事业,那就要把事情做好,真正帮助到别人。”
让银发与红色同生辉
“退休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赵毅拯带头编著了《市、县教育基金会工作探讨》这部20余万字的著作,这也是他十年公益实践与理论思考相结合的结晶,如今已成为湖南多地党校和基金会的指导教材,为公益事业留下宝贵财富。
郴州的红色热土上,也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作为新中国深刻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赵毅拯深知红色资源的珍贵。他带头参与郴籍开国将领故里摄影创作活动,走遍桂东、永兴等多个县市区,实地勘察将军故居保护情况,收集整理珍贵照片上百幅。“这些老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他精心挑选照片参与巡展,让红色精神在郴州大地代代相传。
身为市政府老干办党总支书记,赵毅拯把老干部的思想建设放在心上。每次组织学习,他都提前备课,用“家常话”解读党的政策方针,把抽象理论转化为身边事例。在他的带动下,老干部们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政策宣传,形成“银发宣讲团”“老党员志愿服务队”等特色品牌。“赵书记带我们学、领我们干,退休了也能发光发热。”这是老干部们的共同心声。
九秩光阴流转,赵毅拯如湘南劲松般挺拔。
从公益奔波到著书立说,从资助师生到传承红色,他用一生坚守诠释了“桑榆未晚映初心”的深刻内涵,在郴州大地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银发印记。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洁
编辑:何青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