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专场)。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1日讯(记者 何青 秦楼)“今年256处发灾点与已实施‘微治理’的隐患点完全无重叠,精准有效阻断了隐患险情向灾情的转变。”11月21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专场)上,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自然资源副总督察龙军介绍,“十四五”期间,针对全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频次高”等特点,创新探索“微治理”模式,采取削坡、修建截(排)水沟和挡土墙、裂缝封填等“小、快、灵”工程措施,快速消除或降低灾害风险。
主要成效体现为“四个变”:一是变“政府包办”为“村民自治”。创新采用县局主导、乡镇组织、村委实施、户主筹劳等多元化模式,打通了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共管共治”新格局。
二是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单”。部分县市通过收集群众意见形成需求清单,由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根据威胁程度、受益范围等要素“集体议”确定治理优先级,实现党群共建共治共享。
三是变“经验施工”为“科学治理”。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及时制定出台“微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各地联合技术支撑单位,对每个治理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实行“五个一”服务(一隐患一方案、一施工一交底、一周一指导、一月一巡查、一完工一档案),在尊重村民意愿和便于生活的基础上,力求方案最优、干扰最小。
四是变“政府验收”为“群众阅卷”。充分运用汛期巡查、专业驻守、群众报灾等多源信息,对已完成“微治理”的点位进行效果后评估,对经治理后达到核销条件的隐患点及时启动核销程序。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秦楼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