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麓山课堂·湘遇火洲”风筝计划公益行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通讯员 罗艳 长沙报道
当星城的“湘水蓝”遇见火洲的“火焰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由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主办,吐鲁番市教育局、湖南航空协办,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承办的“麓山课堂·湘遇火洲”风筝计划公益行活动成功举行。此次活动以航空为纽带,将航空知识与职业体验带入边疆校园,为深化湘吐两地的教育合作与情感联结谱写了崭新篇章。
湖南援疆,已走过单纯“输血”的阶段,正步入“造血+赋能”的深水区。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合作,再到教育、文化、人才的多维浸润,“立体化援疆”成为关键词。湖南航空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本土航空公司,主动融入全省援疆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行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将自有公益品牌“风筝计划”与湖南教育援疆团队发起的“麓山课堂”相结合,为教育援疆工作注入“航空力量”。
文化破冰:花鼓唱出“湘吐对话”
“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乘务员王艺蓓一开口,湖湘韵味瞬间充盈礼堂。对多数新疆孩子而言,花鼓戏是陌生的,但旋律中流淌的情感却是共通的。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花鼓戏,”高一学生优丽吐孜阿依·吐尔逊尼亚孜兴奋地说,“虽然唱腔中的方言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音乐和表演中的情感是相通的,让我对湖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文化破冰”正是“风筝计划”的核心设计之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体验,让新疆学子直观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在年轻心灵中埋下文化交流的种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
蓝天课堂:航空知识叩响梦想之门
在航空知识科普环节,来自湖南航空的飞行员、乘务员和安全员分别从专业角度,为学生们揭开了民航职业的神秘面纱。飞行员李承霖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秘了雷暴天气下的飞行安全保障体系;乘务员袁辛现场演示了客舱安全规范,特别是气流颠簸时的自我保护技巧;安全员肖雨结合真实事件,讲解充电宝起火的应急处置流程。
一系列贴近实际、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航空梦想的种子。
职业解码:成长路径照亮未来方向
随后的“职业成长全链路解码”环节,湖南航空的飞行员、乘务员和安全员分别分享了各自的职业成长历程。从高中阶段的学业准备,到大学专业的抉择,再到职场晋升的路径,这些真实的成长故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职业导航”。
这种“榜样引领”的作用不容小觑。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教师阿明古丽认为:“比起单纯的知识传授,这种职业启蒙和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的成长更有意义,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目标,规划未来。”
“蓝天小记者团”:职业启蒙与表达自信的双重赋能
“您第一次飞上蓝天时是什么心情?”“遇到紧急情况时,您是如何保持冷静的?”“您对想从事航空行业的我们有什么建议?”在“蓝天小记者团”环节,学生们在记者的专业指导下纷纷化身“小记者”,以精准的提问与航空一线从业人员展开了一场关于梦想、责任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在与心目中的“空中英雄”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解答,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职业自信与表达自信。
公益助学:湘情绵绵护航成长之路
活动尾声,湖南航空将航空机上销售水杯所得善款及员工公益众筹转化为学习用品,捐赠给高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可持续公益”模式让每一位乘坐湖南航空的旅客都成为援疆事业的参与者。这份来自湖南的关爱,将伴随孩子们在求学路上坚定前行。
风筝,一头连着湖南人民的深情厚谊,一头系着新疆学子的蓝天梦想;既是湘吐情谊的象征,也是梦想起航的隐喻。此次湖南航空“风筝计划”与湖南教育援疆品牌项目“麓山课堂”相结合,是湖南援疆工作中“教育+文化+产业”多元融合的缩影。未来,湖南航空将以航空为纽带,以教育为载体,持续推动湘吐两地交流合作,为新疆青少年的成长注入湖南力量,也为湖南援疆工作书写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罗艳
编辑:刘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