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青春,就要去“创”——解码湖南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出圈”轨迹
2025-11-26 22:44:07 字号:

青春,就要去“创”——解码湖南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出圈”轨迹

ScreenShot_2025-11-26_214028_072.jpg 

雷若晨(左),“95后”的他是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ScreenShot_2025-11-26_214041_568.jpg

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何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田春忆 雷蕾 李瑚 长沙报道

青春从来不止一种模样,却共用同样的底色——敢闯、敢创。这份“创”的基因,始终镌刻在一代代青年的血脉中,不断积蓄着前进的力量。

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一群“90后”“00后”的创新创业者正用行动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他们曾是那个背着书包、心怀好奇与梦想的“创新少年”。如今,那些珍藏于书包里的梦想,正在他们肩膀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童年序章

“95后”雷若晨是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的他,童年记忆里满是“柑橘之乡”的青绿与橙黄。每到橘子成熟的季节,树上便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可这份丰收的喜悦,却常常因崎岖不平的山路而大打折扣。“小的时候常看到因为道路交通的不便,家乡的橘子卖不出去,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何把家乡的道路修得更平坦,让家乡的橘子从石门‘走’出去。”雷若晨说。

2008年,电视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场景,给年幼的雷若晨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对宇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后来,当读到钱学森毅然归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故事时,那份对科学的向往越发浓烈,他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像钱学森一样,用知识和技术改变世界。

与雷若晨不同,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梁邦朝小时候的关键词是“玩”。放学回家,别的孩子忙着看电视、做作业时,他却蹲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搬家、雕刻木头或制作小风车。家里坏了的充电宝他舍不得扔,拆开外壳研究里面的线路,试着自己改装,最终做出一款能持久充电的太阳能充电宝。

“很多人觉得‘玩’会耽误学习,但对我来说,正是小时候‘玩够了’,长大后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东西。”梁邦朝笑着说。

童年时的触动与好奇,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创新创业者的记忆长河里闪烁,指引着他们不断突破自我。

无畏追梦

怀着让家乡道路变得更平坦的初心,雷若晨考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大学期间,雷若晨加入了“丝路智检”科创团队——一个专注于智能交通研究的团队。在这里,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得以将自己的创新想法变为现实。

在道路铺设过程中,传统的道路检测方法需要在铺好的道路上取样,然后把样品送进实验室分析,最后将样品回填。而雷若晨想做的是,在铺路的同时对道路进行检测,这样便不会对路面造成破坏。

2022年3月,雷若晨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一代设备。这台设备虽然能在铺设道路时进行检测,但仍需现场取样后送到实验室检测。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准备了不同配比、不同压实程度、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近千个试件,在超过40 ℃的实验环境中反复测试,最终研发出第二代设备——路面压实质量智能检测及调控设备。该设备不仅让检测精度提高了20%,还能与沥青路面无人摊铺机群协同配合,实现路面压实质量事中检测。

“最‘磨人’的便是在实验室测试试件温度场的那段时光。”雷若晨向记者介绍,由于当日正值暑期,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接触腐蚀性气体,他们需要全程穿着长衣长裤、佩戴手套。“衣服经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走出实验室,身上都是盐渍。”他笑着说,“但只要一想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浑身又充满力量。”

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何遥,回想起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是自己主持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失败的时刻。大三时,何遥凭借作品“末端物流配送工具”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湖南赛区一等奖,他也因此和4名队友从湘潭大学保送至湖南大学读研。读研期间,他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得以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进行交流,并受邀主持“智慧农机”项目。

为顺利完成项目,他和团队成员在桃子湖旁的地下车库里经过两年多努力,于2019年成功推出国内首批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该项目不仅在迪拜设计周参展,还获得了央视《经济半小时》的专题报道。

尽管取得了这么多的荣誉,该项目最终还是因无法真正落地而宣告失败。“项目失败后,我们一时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那段时光感到很挫败、迷茫。”何遥说,为平复心情,他回了趟老家。

出生于湖南郴州矿区的何遥,自幼常听父母讲述矿工艰苦且危险的工作环境,爱思考、爱创新的他,内心早已埋下了“让机器代替工人下矿”的种子,这也是他大学选择机械专业的原因。此次回家,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产生了重拾童年梦想的想法。

曙光初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凭借“路面压实质量智能检测及调控设备”,雷若晨及其团队不仅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金奖,更与行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组队作战”,成为其路面无人摊铺机群中的重要一员。之后,该技术成果还被应用于“一带一路”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等重要国际工程。童年的那个小小梦想,已实现从湖南走向世界的跨越。

处于迷茫状态的何遥也渐渐找到方向。求学期间,他曾积极参加近百场创新创业类比赛,不仅提高了技术研发、项目运营、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学会从市场视角思考现实需求,为后续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0年硕士毕业后,何遥针对家乡矿工工作痛点与矿区现实需求,提出利用远程驾驶技术解决矿区安全问题的想法。经过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功推出远程驾驶井下自卸车,让驾驶员可以在地面办公室远程操控井下1000米的自卸车。2021年,在湖南湘江新区和湖南大学的支持下,何遥团队成立了长沙斐视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斐视科技”)。此后,团队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成功落地远程驾驶压路机、军用越野重卡等项目,并与中国中车、华为、腾讯等企业达成合作关系。

梁邦朝团队也迎来重要突破。今年3月14日,在湖南省金芙蓉基金科创生态联盟成立大会上,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首批筛选出的8个优质项目完成签约,梁邦朝团队研发的生物3D打印医疗解决方案成为其中之一,获得100万元投资。

如何才能做出市场认可的产品?每个创新创业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青年创新创业者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的“创”,从来不是孤勇者的冒险,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一代代人的接力托举。当更多年轻人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对改变的渴望,在创新创业的路上坚定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看似遥远的梦想终将落地成景,时代的画卷也必因这青春的笔触而越发生动。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田春忆 雷蕾 李瑚

编辑:黄舒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