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在湖南召开,这场以“现场”为名的会议,为何选在湖南?湖南的实践,又能为全国绿色矿山建设,输出怎样的答案?

11月13日,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在湖南召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刘泉子 郴州报道
11月13日,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在湖南召开,共同探讨绿色矿山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
会场内外,一个“变”字,成为解读湖南矿业绿色转型的“钥匙”。
变,写在数据的更迭里。作为享誉全国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曾因矿产开发“小、散、乱、污、危”等问题而困扰。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现场分享了一组数字,全省矿业权总数从“十三五”末的超3500个减少到当前的1929个,大中型矿山比例从15.59%提高到48.87%。全省已建成绿色矿山382家,其中60家跻身国家级绿色矿山行列,数量走在全国前列。
变,更写在矿山复绿的大地上。走进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边坡披绿、满目苍翠,智能化开采场景井然有序,颠覆了传统矿业“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
那么,这场绿色转身,湖南何以实现?现场交流会,亮出了实实在在的“湖南经验”。
变,源于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
湖南的“变”,首先来自规划引领与政策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形成了“不敢污、不能污”的硬约束。
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相关厅局修订了《湖南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先后出台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规范20余项,确保“有章可循、有标可采、有规可依”。
同时,建立健全绿色矿山“回头看”工作机制,实行绿色矿山名录动态管理,近五年将81家不合要求的矿山移出绿色矿山名录。
另一方面,运用激励政策,让率先变“绿”的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主动要绿、争着创绿”的软引导。
湖南率先将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新设采矿权、已设采矿权延续的重要约定纳入出让合同管理。
将绿色矿山建设情况与采矿权扩界扩能、企业钨矿指标分配等挂钩。创新采矿项目用地方式,明确绿色矿山补办用地手续、创建绿色矿山所需采矿用地指标……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推动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进程。
这“一刚一柔”的政策合力,为矿山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的初始动力。
依托绿色矿山加强重点矿区深边部找矿,在宝山、万古、杏枫山等矿区取得显著成效,钨、锡、锑、金、锂等优势战略性矿产大幅增储。

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井下探秘。
变,成于政企民协同的“双向奔赴”
绿色矿山建设非政府“独角戏”,而是政企民携手的“大合唱”。
在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游客们可乘坐游览小火车,穿越矿井隧道,近距离沉浸式体验和领略矿冶文化。
宝山自唐朝开始采矿,历经千年开采,成为一座“荒山”。
近年来,地方政府与宝山矿业协同发力,投入巨资对矿山进行修复,原来的废旧矿坑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依托宝山悠久的矿冶历史文化,工矿研学旅游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项目。
“宝山模式”只有政企民携手的一个缩影,湖南从“十三五”开始探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建、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全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绿色矿山共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形成“共建—共监—共用”的良性循环。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企业绿色矿山创建。
不止有“宝山模式”,湖南因地制宜、因矿施策,将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区整治、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还打造了“三十六湾模式”“柿竹园模式”“水口山模式”等示范样本。

无人驾驶的铲运机。
变,倚于科技创新的“智慧赋能”
在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考察中,许多人感叹于其“绿”与“智”的深度融合。
东波采矿场,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铲运机,在井下蜿蜒曲折的巷道中自主行进,来回运矿、卸矿,当前方有人或障碍物时,还会很聪明地停车避让。
控制大厅内,一面大型电子屏精准地记录着井下智能铲矿机自动出矿和全液压自动化1354凿岩机遥控采矿的场景。
这一“智能开采”数字化场景应用,也入选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
柿竹园的智能化建设,只是湖南省推进智能化建设的一个样本。2023年,湖南省印发《湖南省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时间表,并组建工作专班推进。
截至目前,湖南省已确定10处省级智能化矿山建设示范矿井,并已经形成了以柿竹园数字化管理、郴州矿业5G无人运输、湘煤集团周源山煤矿智能化开采等一批智能矿山建设新成果。
全省建设智能化改造矿山固定岗位317个,建立了10个煤矿的三维地质数据库,初步实现了矿山的三维可视化管控。
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先进采选技术,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7项工艺技术纳入先进适用技术目录。
同时,湖南将绿色矿山监管纳入湖南自然资源智慧平台,构建全省生产矿山智能化监管体系应用场景,运用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实地核查、矿产资源领域直插到底监管等手段,结合卫星云遥、铁塔视频监测,对矿山开采情况动态监管。
变,见于发展理念的“价值重塑”
最深层次的“变”,是思想观念之变,是从“索取”到“共生”的价值重塑。
近期,大中矿业、紫金锂业等企业在取得矿权之初就将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山开采一体设计、同步推进,开创了绿色矿山建设高效高质新样式。
在湖南,矿地融合,和谐共赢的典范越来越多。在2025年,湖南有3个案例入选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如花垣县,作为曾经的“锰三角”核心区之一,长期粗放矿业活动虽推动经济发展,却严重破坏生态环境。2021年以来,创新“协同治理+产业转型+法治保障”路径,先后投入14.59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开发矿区文旅,2024年全县旅游收入达46亿元,实现从“锰三角”到“绿三角”的生态蜕变。
而在怀化,辰州矿业以生态修复与文化活化推动矿业遗迹保护开发,精心打造矿史陈列馆,设9个展厅,以实景与模型结合展示矿山历程、红色文化、矿业遗迹及技术创新,生动再现“一线工作法”“充填采矿法”等工艺,成为传承矿业文化与工业科技的关键平台。
这场在湖南召开的现场会,不仅是对过去“变”的检阅,更是对未来“如何变”的启迪。
“十五五”湖南绿色矿山怎么建?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现场交流会为新起点,围绕全省“十五五”矿业发展规划目标,实现从“达标”到“示范”、从“单点”到“链群”的转变,探索出一条资源保障有力、环境友好和谐且经济效益显著的矿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刘泉子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