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工作中的朱有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曾拥璇 长沙报道
清晨的开慧村,薄雾萦绕着青山。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又如往常一样,行走在田埂上,与早起的村民熟稔地打着招呼。他,就是朱有志,今年已72岁。
他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如今是长沙市长沙县开慧村村民口中的“老书记”。从领导干部到田间地头,他用“甘为螺丝钉”的赤诚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担当,诠释了何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为共产党员的终身奉献。
将根系深扎于泥土 让理论绽放于乡野
农村是理论的“富矿”,更是实践的“战场”。早在2007年,朱有志便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2008年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提出要把粮食与石油、货币一样看成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武器”。
2009年12月16日,朱有志正式兼任开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开慧村作为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基地,通过躬耕陇亩的实践来发现农村基层工作的难题和农民的困难,做好党的螺丝钉,当好村民的勤务员。
16年来,朱有志深入千百农家,跑遍田间地头,带富一方百姓,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基层的大地上。他组织编写出版了《杨开慧》《杨昌济》,自己作词推出了开慧村村歌《村民最听党的话》,广受村民传唱。他还将自己在开慧村的点滴记录和感悟汇编成《开慧村语》,以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在他的推动下,村集体经济由以前的“空壳村”发展到2023年集体经济达128万的“先进村”,村党总支被评为“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村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两型村”等称号,现已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并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和国家红色村建设试点村及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
婉拒百万年薪 甘做乡村“守望者”
退休后,朱有志面临许多选择:年薪百万的大学校长、企业高管……但他一一回绝,选择留在开慧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答道:“不是为了表现境界高,而是因为对党感情深!我想将生命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让人们在光亮中看到一个老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
驻村伊始,朱有志便立下“三不要”原则:不要一分钱报酬、不要一亩地私利、不要解决一个农村户口。他将微信名改为“开慧村民”,将自己定位为“当好村民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带领村中老干部和村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红绸标示方向”,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支持,成功修建了3.8公里长的开慧大道,这条大道不仅连通了杨开慧、任弼时、缪伯英故居3个红色旅游景点,更为开慧村的发展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产业发展上,2014年3月,开慧村成立5个专业生产合作社,他创新推行“五元回馈”机制,通过入社就有保证金、开发可得补偿金、就业支付报酬金、效益分红股份金、花甲追加养老金等方式,让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如今的开慧村,路面宽阔、产业蓬勃、乡风文明,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朱有志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注重抓党建促发展,落实“五于”工作思路,即勇于举旗子、敢于挂牌子、勤于闯路子、乐于登门子、明于作框子。
老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情怀。朱有志用16年扎根乡村的实践,展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彰显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忠诚。
来源:红网
作者:曾拥璇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