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士洪(右)与女儿仇铁英(左)。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长沙报道
长沙深秋的午后,医学教育中心的办公室里,仇铁英翻着一份护理培训方案,笔尖在“应急处置流程”那栏顿了顿——她想起父亲仇士洪曾跟她说过的话:“不管在哪个岗位,‘准备好’三个字不能忘。”
仇士洪的“准备好”,始于1976年的河南军营。
那一年,他怀揣报国之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空军伞兵。三年间,从新兵成长为班长,他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战备值班时严阵以待。1979年,边境局势紧张,他和战友们日夜驻守机场,压缩饼干贴身携带,枪械弹药擦拭如新,只待一声令下,便可腾空而起,奔赴前线。
退伍后,他未提任何安置要求,服从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在乡办砖厂从事销售与出纳工作。账目清晰,分毫不差,算盘声清脆利落,一如他军人般的严谨作风。“当兵的人,到哪儿都得把事干明白。”这是他对女儿最朴素的教导。
女儿的名字“铁英”,是父亲取的。“铁是军人的硬气,英是姑娘家的正气。”小时候她不懂,只记得父亲管得严——放学必须按时回家,作业没写完不能看电视。规则不容逾越,纪律深入骨髓,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纪律感,后来成了她从医路上的“底色”。
从“想帮家人”到“要救更多人”
仇铁英的学医路,始于小学时的一次慌乱。
那天奶奶突发高烧,家人围在一旁手足无措,“我站在旁边,看着奶奶难受的样子,却什么都做不了”。后来初中老师问她“理想是什么”,她脱口而出:“学医,帮家里人,也帮更多人。”
2011年,仇铁英考上中南大学护理学研究生,2014年毕业后,入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为一名骨科护士。首次独立护理重症患者时,她谨记父亲教导的“细致”二字。病人身上连接着七八根管道,她逐一记录用途与护理要点,夜班期间每隔一小时巡视一次,观察生命体征,调整输液速度。“就像我爸当年一样,不能出一点错”。

仇铁英获“最美逆行者”称号。
抗疫前线的“伞兵式”冲锋
2020年元宵节前夕,仇铁英在心底做出重要决定:她要去武汉。收到科室通知的瞬间,她在信纸上写下“自愿前往武汉支援”的字样,隔天就将申请书投入医院征集箱。
对于女儿的选择,仇士洪只嘱咐了一句:“注意保护自己,到了那边听指挥”——她知道,父亲理解这种“主动扛事”的念头,正如1979年他在飞机旁枕戈待旦,等待那一声令下一样。
后来她成了第二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到了武汉的重症病房,她才真正体会到“硬仗”的含义。早上7点开始穿防护服,里层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浸得贴在身上,护目镜里的雾水擦了又起,工作时只能一再小心。
“我们的病人大多是老人,有的从早上就守在病房门口,没吃没喝,看到我们就拉着衣角问‘能住下吗’。”她和同事们先给老人们分面包、递热水,再忙着分床、登记信息,完成治疗操作,一个班都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工作。
回长沙那天,有个痊愈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谢谢湖南来的姑娘”,父亲当年从部队退役时,老乡们也是这样拉着他的手说“辛苦”。两代人却有着相似的场景。“那一刻就觉得,主动来这一趟,值了。”
病房里的“铁骨”与“柔情”
当护士的那些年,两个“难忘”重塑了仇铁英对医者使命的认知。
第一件事,让她读懂了“希望”的重量。一位书法家因双下肢瘫痪入院,发着高烧、意识模糊,多家医院因手术难度大拒绝收治。仇铁英接管后,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发现他清醒时总想着写字,便拿来小桌板放在病床上,帮他铺纸递笔。尽管病人手抖得厉害,却始终一笔一划坚持着。两个月的朝夕相处中,病人的坚持感染着她。她突然明白,医者不仅要为患者治疗身体的病痛,更要守护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一位白血病患儿。他的离去,让她首次直面幼小生命的消逝所带来的无力与冲击。在亲手为他进行遗容整理后,她深刻体会到:医学的边界或许有限,但医者的责任无限——即便在绝境中,也要守住生命的尊严与光。
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也体现在她对后辈的关照中。为怀孕同事调整班次,主动顶替黄码护士上岗,在疫情最严峻时带着初愈的身体重返岗位……“我是病房护士长,就像父亲当年带新兵一样,要护着大家。”
第二故乡里的“血脉延续”
从2011年到湖南读研究生,仇铁英在长沙待了15年。
刚到湖南时,她听不懂长沙话,现在她能熟练地跟安慰病人“莫急咯,会好的”,周末还会带孩子去橘子洲头散步,站在湘江边对孩子说:“妈妈就是在这儿当护士,救了好多人”。
如今仇铁英调到了医学教育中心做行政工作,工作对象从照顾病人转到医学教育。
但很快她就想通了:“我爸从前线班长变成砖厂出纳,不也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我在行政做医学教育体系构建,把护理知识教给更多年轻护士,也是在救人。”
深秋的阳光洒落在办公桌上,映照着她手边的护理培训手册。扉页上,一行字迹清晰而坚定:铁骨守初心,英气护生命。
这不仅是她对自己的期许,更是对父亲那身未曾褪色的军装,最深情的回应。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黄舒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