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门口的幸福,起于阡陌交通。在三湘四水间,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连接田畴沃野,打通城乡村镇,为广袤乡土注入蓬勃生机。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深入湖南的县乡沃野,通过一段路、一群人、一个村庄的蜕变,全景展现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大作为、大变化。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海波 邓蔚琴 任洁 常德报道
一条路,能带来什么?它路过你家时,又悄悄改变了什么?今天,我们来到常德市鼎城区,一起看看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港中坪村至施家陂村乡村振兴路是一条联通桥头社区、港中坪村、雷轰山村、施家陂村的村级公路,全长近10公里。

港中坪村至施家陂村乡村振兴路。
关于路的记忆,在“85后”种粮大户戴宏心中有着鲜明对比。他依然记得小时候走在泥巴路上的窘迫:“以前下雨走泥巴路,得盯着黑的地方踩,亮的全是水坑。”
这种记忆,曾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真实写照——泥泞不仅阻滞了脚步,更束缚着发展的希望。
转变始于家门口这条路的提质改造。
鼎城区交通运输局提前谋划,立足长远,科学布局,投资近千万元,大力完善道路设施建设,这条昔日的泥泞小道蜕变为路基近7米、路面宽5米的沥青混凝土大道,路面质量指数高达95%以上。

公路与沿线各村特色融合,形成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
公路将多个村(社)连成一条环线,与沿线各村特色深度融合,以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为中心,串联起露营基地、音乐广场、古法手工体验坊、稻香记忆馆等多个节点,形成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
戴宏家就住在这条公路旁边,他的稻田就在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中。2015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戴宏决定返乡种田。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戴宏的种粮规模从2015年的50亩扩展到如今的500多亩。示范片交通便利,9个村子和社区都有主干道连接,大型农机能直接开到田间,粮食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去年他家约500亩水稻的纯利润达到了25万元,稻谷年产量突破100万斤。

金秋时节,公路沿线的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迎来了丰收。
公路沿线的古法馨香源手工作坊,以体验古法榨油、古法稻谷剥壳、古法豆腐制作、古法打白糖、手工擂茶为主,结合零工驿站、助农直播平台,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村民创业增收。
港中坪村村民刘琴,以前在外务工,如今是古法馨香源手工作坊的店长,现在她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天八点上班,五点下班,既能照顾家里的三个孩子,每月还有稳定收入。店里还顺应潮流,开启了直播,一件件农产品通过公路运输配送到全国各地,成了“网红产品”。
旅游流量的增加带动了陈家冲生态农庄等一批农家乐的相继落地。
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农庄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特色水果,形成了“种植+采摘+餐饮” 的产业链。
今年国庆节,以这条路为核心,全镇接待游客达7.12万人次。
如今,在常德市鼎城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2595公里,213个通村主干道路实现美化、亮化、绿化,乡、村道硬化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达100%。
一条条农村公路,不仅是沿线乡村的交通线,更是串联起希望与幸福的乡村振兴线,写满乡亲们的致富故事。
你家门口的那条路,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来源:红网
作者:李海波 邓蔚琴 任洁
编辑:张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