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图文实录
2025-11-18 14:59:01 字号:

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图文实录

发布会.jpg

11月18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厅长黄东红,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建华,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颜和平,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标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主持。

现场实录如下:

黄东红.jpg

湖南省民政厅厅长 黄东红

(发布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

“十四五”期间是民政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全省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聚焦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服务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瞄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三大方向,健全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监督管理、社会参与四大体系,突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社会慈善五大重点,奋力交出了一份有发展速度、有投入力度、有幸福温度的民生答卷。

五年来,我们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提高了救助标准。“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全省城乡低保最低指导标准分别由500元/月和333元/月提高到740元/月和485元/月,分别增长48%和45.65%;残疾人“两项”补贴省级指导标准均从65元/月提高到100元/月,比2020年增长53.8%;散居和集中养育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950元/月和1350元/月提高到1200元/月和1700元/月,分别增长26.3%和25.9%;二是拓展了救助对象。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已经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全省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76.78万人、特困人员37.97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19.38万户、55.66万人。三是丰富了救助措施。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纳入动态监测的对象有803.54万困难群众,“弱有所扶”合力逐步形成,五年来全省累计临时救助281.98万人次、流浪救助38.75万人次、医疗救助2779.28万人次、教育救助2945.21万人次、住房救助129.14万户次,高质量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困难群众。

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是强化了政策保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若干规定》,推进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工作,去年以来全省新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36处14.17万平方米。全省出台60余项养老服务领域政策制度。二是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聚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和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756所、机构养老床位19.28万张,“十四五”期间,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由51.4%提高到74.5%,新增城乡养老设施4923个和7913个,城乡设施覆盖率分别由64%和31%提高到100%和64.4%,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6.5万户、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7万张、老年助餐点3615个,每天有20多万老年人能就近吃上“安心饭”“暖心饭”。三是推进了老年友好环境的建设。完成老龄工作机构改革,新时代“银龄行动”扎实开展,“银发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36个,成立银龄志愿服务队8500余个,123.97万名老年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四是加强了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召开了壮大养老产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专题会议和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题会议等。开展“居家焕新季”活动,举办大健康暨康养产业博览会,深入发展“互联网+康复”“互联网+护理服务”智慧适老化活动,协调省旅游发展集团开通了湖南省首列银发旅游专列。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湖南省促进银发消费若干措施》。联合省发展改革委起草《湖南省关于壮大养老产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五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社会福利服务。一是基本建成了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将0.7万名孤儿、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万名留守儿童、70万名流动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累计开展各类关爱保护活动12万场次。二是持续优化了专项服务。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出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县(市、区)覆盖率由29%提高到95.9%,今年已提供服务28.4万人次。深化婚丧习俗改革,今年省级举办4届“国潮婚礼”,带动市州举办集体婚礼31场、集体颁证仪式198场,文明节俭新风尚蔚然成风。出台经营性公墓、殡仪馆监督检查办法及殡葬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加强服务机构综合监管,提升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聚力打造“湘当有爱”慈善品牌,全省慈善组织共821家,较2020年增长27%,“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募集款物约150亿元、慈善援助3000多万人次;福彩公益金累计筹集105.9亿元。四是全力提升了基层民政服务水平。全省建成基层社工站2029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800多支,通过政策精准接力、服务高效给力,凝聚起基层民政工作的强大合力,有效促进基层治理“五社联动”。

五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印发《湖南省民政领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6个方面66项改革举措及50项年度重点任务。一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完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会费管理等制度,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全省社会组织总量达到3.46万个、从业人员59.8万人,381个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创新领域,1.2万个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二是规范区划地名管理。稳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516个乡镇率先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新命名乡村地名2.7万条,1.9万个村级寄递综合服务站纳入地名管理,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三是规范政务服务。深化“智慧民政”建设,大力推进民政“放管服”改革,80项政务服务入驻“湘易办”,实现8项涉困高频事项上门“帮代办”、67项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上线结婚落户、个人身后“高效办成一件事”,让群众切实享受数字红利。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殡葬服务制度,优化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全体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民政服务体系,努力给困境儿童美好的明天,给广大老人幸福的晚年,让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谢谢大家!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经视记者:“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请问湖南在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上,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颜和平.jpg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颜和平: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精准高效为目标,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困难群众。

一是制度体系更加健全。2020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2024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我厅《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构建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二是保障标准稳步提高。连续多年将“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城乡低保省级指导标准从2020年的500元/月、333元/月提高至740元/月、485元/月,增幅分别达48%、45.65%;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2020年的8751元/年、6296元/年提高至11612元/年、8115元/年,增幅分别为32.69%、28.89%,有效保障了176.8万低保对象和38万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临时救助,乡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小额救助实行“先行救助”,全省年均实施临时救助约60万人次。

三是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全面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了19个部门的45项数据,对15类803.54万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深化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鼓励基层探索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长沙市天心区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做法获国务院领导及民政部肯定。全面推行社会救助“一网通办”,将低保、特困等审核确认时限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稳步推进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让群众求助更便捷、受助更及时。

四是兜底防线牢固夯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低保渐退机制和刚性支出扣减政策,推动低保扩围增效,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目前,全省分别有65.97万脱贫人口、33.55万防止返贫监测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保障。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协调机制作用,推动相关部门专项救助政策向低收入人口延伸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努力在兜底保障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温暖度上实现新提升。

中新社记者: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请问“十四五”期间,湖南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欧阳标.jpg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标:“十四五”以来,我省社会组织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优化结构为抓手,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效能为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发展结构更优,布局更科学。我们坚持优结构与提质量并重,积极培育科技类社会组织381家,正在加快制定《加强科技社团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高质量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助力“三个高地”建设。截至目前,通过依法注销低效、无效组织,全省社会组织实现总量“精简提质”,总数达3.46万家,从业人员达59.8万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超过37万人,较“十三五”增长16.35%。

二是监管体系更全,运行更规范。我们强化政策法规支撑,出台《湖南省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完善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信用信息管理、会费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综合监管机制,推行分类管理和简易注销程序,结合年检、审计与专项抽查,开展涉企收费、违规评比达标表彰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公安等部门重拳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依法查处603个非法组织,有效净化了发展环境。

三是扶持举措更实,活力更充沛。我们实施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三年行动,全省7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力量。深入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全省1028家社会组织获得3A以上等级,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提供了坚实基础。构建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141个,全方位为社会组织提供党建、孵化、培训等服务。累计安排3410万元福彩公益金,助力社会组织开展“一老一小”、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服务。

四是服务质效更高,担当更有力。广大社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践行社会责任,体现社会担当。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团体标准1232个,参与政策法规制定86件,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299场,直接服务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全省社会组织投入帮扶资金6.68亿元,实施项目1775个,助销脱贫地区农产品6.4亿元。

湖南卫视记者:“十四五”期间,湖南儿童福利工作蛮有成效,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请问这五年来,湖南在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蒋建华.jpg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建华: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的殷切嘱托,以儿童优先为宗旨,聚焦精准保障、全面发展、专业服务三大目标,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一是织密“有力度”的保障网络。我们着力健全政策体系,修订了《湖南省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若干规定》,研究起草了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的实施意见,并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不同群体,出台了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专项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特别是为流动儿童制定了 《关爱服务基础清单》,明确了从“幼有所育”到“发展保障”等6大方面19项具体服务,实现了关爱服务的清单化、标准化。

二是建强“有广度”的服务阵地。我们大力优化服务体系,将儿童福利机构从62家优化整合至14家,投入4.5亿元进行提质改造,让集中养育的孩子能享受到“养、治、康、教、社”一体化优质服务。在全省建成了134个未保中心、1944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2.9万个村(社区)儿童之家,配备了3.1万名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护网络。培育了1500余家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打造了“湘伴成长”等200多个服务品牌,惠及困境儿童超40万人,形成了政府、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三是提供“有温度”的多元服务。我们努力满足孩子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层次需求。保障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散居和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五年分别提升了26.3%和25.9%,并实现了医保全额资助全覆盖。通过“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等项目,累计投入1.1亿元,帮助1万余人次孤儿看病上学。心理关爱卓有成效,构建了“预防-筛查-评估-干预-跟踪”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累计为困境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测评6.1万人次。保障模式创新突破,在全国创新开展困境儿童委托照护服务,由儿童福利服务机构为近1600名孩子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心理、就业全链条服务,湘西州“慈爱园”、汉寿县“爱心学院”等成效显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困境儿童差异化需求,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和监护支持方面深化服务,推动儿童福利从“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请问“十四五”期间,湖南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发挥慈善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欧阳标2.jpg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标: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在完善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政策制度更加完善。我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慈善法》,出台了《湖南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若干规定》,制定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指引》《社区慈善指导意见》《社区慈善基金运行指引》等政策文件,慈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慈善法治保障更加坚实。

二是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646家增加到目前的821家,增长了27%,其中省本级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262家增加到目前的344家,增长了31%。

三是慈善帮扶作用成效显著。全省821家慈善组织,累计募集款物约150亿元,开展慈善项目2000多个,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000多万人次。在全省实施100个乡村振兴重点慈善项目,在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湘当有爱·百社联村 ”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在2024年防汛救灾工作中,协调争取75家全国性慈善组织为湖南捐款捐物,指导131家省内慈善组织接收慈善捐赠款物,共计2.29亿元。福利彩票累计筹集公益金105.9亿元,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慈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积极组织参加2届“中华慈善奖”表彰活动,举办了1届“湖南慈善奖”表彰活动,推出了一批慈善楷模和优秀慈善项目、慈善信托和爱心团队,75个先进典型荣获“中华慈善奖”“湖南慈善奖”。每年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传播慈善理念和文化,强化慈善法治宣传。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全省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800多支,累计筹集善款9600多万元,服务群众300多万人次。

五是慈善组织运行更加规范。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协调联动审计、税务、财政、教育等部门,加强年报年检、信息公开、抽查审计等各项工作,持续提升慈善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慈善组织监管,开展慈善组织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全面排查,不断促进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星辰在线记者:残疾人是一个需要特别关心的群体。请问“十四五”以来,湖南在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特别是推进“两补”提标和照护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成果?

颜和平2.jpg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颜和平:我们持续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残疾人朋友。

一是加强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十四五”期间,省级指导标准由65元/月提高到100元/月,两补发放对象由125万人增加到152万人,我们积极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截至10月底,全省共有52.82万名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分别为493.63元/月和315.74元/月,比2020年提高27 %和25%;共有14.56万名残疾人纳入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11612/年和8115/年,比2020年提高32.69 %28.89%;共有62.2万名残疾人纳入残疾人基本生活补贴、89.5万名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补贴标准分别为106.1元/月和100.9元/月,比2020年提高41.84%和46.87%。

二是强化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5家,“十四五”末全省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可达15家。指导督促各地积极落实《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积极为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对象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服务。

三是深入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组织实施“精康融合”三年行动,印发《湖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通知》,从服务对象、机构建设、康复评估、服务内容等10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政策,建立基本服务清单,指导机构规范开展康复服务。目前全省共有163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覆盖117个县市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县(市、区)覆盖率为95.9%,“十四五”期间共提供机构集中康复、上门服务、网络服务等约88.2万人次,在精神障碍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

四是加强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会同省残联、省财政厅印发《湖南省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实施方案(暂行)》,加强对困难重度残疾人的集中照护,“十四五”期间投入约1300万元开展集中照护机构建设。

大众卫生报记者:“十四五”期间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围绕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蒋建华2.jpg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建华:感谢您的提问,同时也特别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养老服务既是国策也是民之所需,更是家庭所盼。“十四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域有示范、街道(乡镇)有中心、社区有嵌入、村级有互助、配建设施要补齐”的思路,推动县域内养老服务设施连点成线、聚线成网、可感可及,让老年人能够就近便利地享受养老服务。

一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目前,全省建成养老机构1756所,床位19.2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4.37万张,县级失能失智集中照护机构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级建有23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级有858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5万余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4.4%,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逐步提高,养老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大幅提升。

二是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围绕三级网络之间的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等方面不断优化布局,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将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打造为信息和资源调度中心,将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为服务枢纽,将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建设为服务节点。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组织1500余名机构负责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2838名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开展消防设施操作员培训,全省1756所养老机构消防全部通过消防审验,56个县市区和2个市州建设“安联网”监管平台,实现消防、食品、照护等多方位全过程监管。组织开展“百院示范,千院提质”养老机构负责人能力提升行动、养老机构标准化示范创建和等级评定工作,培育专业连锁品牌机构近60家,让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享受到专业的、信息化支撑的养老服务。

三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这五年我们持续开展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行动,省人大出台《湖南省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若干规定》《湖南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若干规定》地方性法规,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60余项政策,制定《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规范》等21项地方标准。积极推动长沙、衡阳等10个市开展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连续三年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省共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7万户,适老化改造16.5万户,建设老年助餐点3615处,为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开展200万人次居家上门服务。全省64.5万高龄老人和4561名百岁老人享受补贴,超过15万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受益。我们开展了养老服务领域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和养老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从涉老资金管理使用、养老机构服务监管、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三个方面深入排查整治问题,全省发现整改养老服务问题3578条,出台政策文件284个,有力推动了我省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朱丽萍

编辑:孙晔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