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5日讯(通讯员 何翼)霜降落,寒意生。近日,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谷医堂中医互联网医院的黎志清医生表示,最近在线上接诊时,很多朋友都问到霜降时节该如何进补。
民间常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谚语。作为一年中秋冬交替的关键节点,霜降这十五天,确实是天地给我们的一次“补养黄金期”。此时如何通过科学的“平补”方法调理身体,为健康过冬奠定坚实基础?
今天,让黎志清医生从中医的角度,和大家好好聊聊霜降“平补”的学问。
为什么说此时进补效果很好呢?黎志清医生表示,《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到了霜降,自然界的阳气渐渐收敛入地,阴气渐盛。人体的状态也是如此,阳气开始内收,脾胃的消化运化能力会比夏天强健,吃进去的营养更容易被身体吸收、转化为我们赖以过冬的“精气”储存起来。这就好比聪明的动物会在秋日积极储备过冬粮草一样,此时我们为身体“储能”,事半功倍。
“但进补不等于滥补,更不能一上来就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品。”黎志清强调,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平时工作劳累、思虑过多的朋友,当首推“平补”。平补,顾名思义,就是用性质平和、不燥不腻的食材和方法来调理,缓缓图之,夯实基础。具体来说,霜降时节,大家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四补”:
一,补气以防病。霜降后寒气加重,最易损伤人体阳气。有些人一到这个时节就感觉疲乏无力、动不动就出汗、容易感冒,这在中医看来是气虚。气是身体的“卫士”,气足才能抵御外邪。黎志清医生建议,可用黄芪15-20克煎水,然后用这个水来煮粥,加上一段健脾的山药,做成黄芪山药粥,温和补气,固表防感。
二,养血以润燥。秋燥不仅伤肺,更会耗伤我们身体的阴血。很多女性朋友在秋冬会出现面色萎黄、嘴唇发白、指甲易断、晚上睡不踏实的情况,这往往是血虚的信号。对此,黎志清医生建议可以喝点红枣桂圆茶,或者用点桑葚、枸杞泡水。如果血虚比较明显,想用传统的“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建议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可能需佐以少量陈皮或砂仁,防止过于滋腻,妨碍脾胃运化。
三,润肺以安内。肺是身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脏器,尤其娇嫩,喜润恶燥。燥邪伤人,首先犯肺,导致干咳、咽喉发痒、鼻子干燥甚至皮肤干痒。这时,一碗银耳雪梨羹就是极好的选择,它能润肺生津,滋阴止咳。“我在接诊时,常遇到咳了很久的患者,用药的同时嘱咐他们坚持吃这个羹,恢复得就快很多。”黎志清医生介绍。
四,健脾益肾以固本。脾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营养;肾是先天之本,是储存能量的仓库。想把补进去的精华吸收并存好,就必须照顾好脾和肾。这个时节,市场上新鲜的板栗和山药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用板栗、山药和排骨一起炖汤,味道甘甜,能脾肾同补,温和而有效。
黎志清医生特别强调,霜降进补需遵循三大原则:补而不峻,避免过于温燥或寒凉;补中有通,适当加入陈皮等行气食材;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灵活调整。
除了食疗,黎志清还表示,起居调养同样重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避免熬夜耗伤阴血。早晚出门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腹部、颈部和脚踝,后背的膀胱经区域也要避免受寒,这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也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总而言之,霜降养生的核心在于一个“收”字。通过平补的方式,将气血津液好好地收敛、封藏到体内,我们才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蓄足能量,达到“此时滋补越多,冬天收藏越多”的理想状态。在这个秋冬交接的重要时节,谷医堂提醒广大市民重视节气养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中医调理方式,以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迎接冬天!
来源:红网
作者:何翼
编辑:王婷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