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上午10:00,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
现场实录如下: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李志坚
(发布词)
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十四五”时期,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最活跃、综合实力提升最迅速、支撑引领作用最强劲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持续用力”,为湖南科技发展锚定了方向、注入了动力。省委、省政府牢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以高密度部署、大格局推进、体系化落实,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圆满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在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奋力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逐步转化为可观可感可及的“实景图”。
这五年,科技管理体制实现系统性重塑,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加速成型。成立高规格省委科技委员会,召开两次全体会议部署科技强省建设等,在全国率先出台科技强省意见,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平台等统筹,强化部门协同、省市联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显著提升,重视科技、大抓创新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
这五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年均增长11.61%、达1394.6亿元,稳居全国第10;研发投入强度从2.16%提升至2.62%,从全国第13位进位至第9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3.84%提升到7%,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00亿元,占GDP的比重突破9%,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5万家,实现翻番;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中部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高于同期GDP增速;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9位,湖南在科技强国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这五年,“五大标志性工程”成型起势,科技创新高地核心引擎动能澎湃。“1+2”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天隼实验室正式落户长沙,航空航天、种业、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对接推进。“4+4科创工程”全面实体化运行,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集聚科研人才4100余人,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余项。湘江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引进落地研发中心项目40多个。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自2023年8月以来,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实现翻番,长沙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2年提升11位。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国科学院在湘布局研究机构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首台“视频超算”,发布音视频行业首个垂类大模型,助力新型文化业态培育。
这五年,战略科技力量筑梁立柱,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强大创新矩阵。围绕国家所需、湖南所能,倾全省之力,布局建设了岳麓山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和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个重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实现总数和在全国的占比“双提升”;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总数居全国第2;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111家。形成54家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构建200家左右“国家队”后备平台队伍,科技创新底座不断夯实。
这五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坚持“四个面向”,体系化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600项,取得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35项。“三超”“三深”等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的高精尖技术独步全球,机轮刹车系统、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等关键部件助力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西子三号”低镉水稻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飞腾CPU、景嘉微GPU、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撑起国家信创产业脊梁,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离子注入机等打破国外垄断,高性能无创呼吸机、手术机器人、激光显微内镜等临床应用创新成果助力健康湖南建设,微烟烟花、锰渣回收、矿涌水低成本治理等绿色技术助力美丽湖南建设,北斗地质监测及多场景救援机器人等高科技应急装备助力平安湖南建设。2024年,我们有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通用项目获奖数量9项,居全国第7、中部第2。
这五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5%,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8。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措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创新联合体经验得到央视“经济半小时”推介。大力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引导银行向2.36万家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超620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中部地区)在湘运营,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9家,居全国第9、中部第2。建设49家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室,遴选入库300名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这五年,高层次人才队伍梯次成长,科技湘军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大力实施芙蓉计划,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成功举办首届“湘智兴湘”大会,促进“湘智兴湘”与“校友回湘”“湘商回归”良性互动。“十四五”以来,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类项目支持,9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B类项目支持;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农村科技特派员“四个机制”得到科技部推介,带动数万名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乡村振兴一线。
这五年,开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动力充分释放。修订《湖南省科技进步条例》《湖南省科技奖励办法》等,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扩大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增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省科学技术青年英才奖”,激励科研人员勇攀高峰。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相关改革入选科技部典型案例。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五矿等“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科技合作交流“朋友圈”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
“千帆竞发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先”。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科技强省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毅力,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助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华声在线记者提问:
请问“十四五”期间,湖南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国平答: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动态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系统梳理前沿交叉技术、“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三张清单”,连续5年部署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靶向布局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6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千项,累计取得600余项重大创新成果,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国家所需,湖南所能,未来所向,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打造“大兵团”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攻关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 “规模优势” 向 “质量优势” 发展,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比如在钢铁产业领域,技术升级推动主导产品从粗钢、螺纹钢向硅钢、高强钢、汽车用钢等高品质钢材转变,带动产业链下游加速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现代农业领域,融合行业领先新能源和物联智控技术的全球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成功下线,助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低镉水稻入选“十四五”以来农业领域三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解 “镉污染” 难题提供 “湖南方案”。
二是引领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成立28个创新联合体,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推动创新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源头技术供给。在航空领域,608所突破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真空粉末锻造成型技术、高强钛合金板材工业化制备工艺等“卡脖子” 难题,为航空产业插上腾飞之翼。在半导体领域,中国电科48所率先发布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景嘉微研制的高性能GPU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打破国外高端芯片垄断。在数字经济领域,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自主研发面向算力网络的超智算一体化解决方案,使我国跻身全球少数掌握全栈式算力平台系统的国家行列。
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坚持面向未来,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工程、前沿材料等领域技术攻关,开展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量子科技领域,汇思光电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化制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长沙量子测量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低空量子重力测量示范场景,为建设国家量子科技和产业高地提供关键支撑。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联重科研发具身智能大模型和五款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关键控制器国产化率达100%,推动工业智能装备向 “自主可控、高端领先” 迈进。在前沿材料领域,东映碳材攻克中间相沥青基制备工艺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高端材料产业自主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未来,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之以恒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靶向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全力攻克更多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动能、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凤凰网湖南记者提问: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近年来湖南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尹文辉答: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 以来,湖南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 “国家所需、湖南所能、未来所向”战略定位,以“1+2”国家实验室体系、“4+4 科创工程”为牵引,系统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为湖南塑造核心竞争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关键支撑。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加速构建“1+2”国家实验室体系,筑牢科技根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省委、省政府大视野谋划、大格局布局、大手笔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隼实验室成功落地长沙,并组建400余人高层次人才团队,科研攻关有序开展;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17栋主体建筑、41.76万平方米科研物理空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2000余人的科研团队已入驻科研;太行实验室湖南研究中心谋划布局,强化建设保障;积极争取种业、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在湘落地布局。
二是聚焦突破引领,强力推进“4+4科创工程”,产出硬核成果。省委、省政府前瞻谋划,聚焦最有着力点、最有爆发力、最具潜力突破的领域,以“四大实验室”“四个重大科学装置”构建湖南战略科技力量“四梁八柱”。“四大实验室” 已全部实体化运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持续释放效能,共汇聚4100名科研人员,突破37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彰显出湖南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引领力。岳麓山实验室“西子3号”镉低积累水稻破解“大米镉超标”世界级难题,“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算力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三是对标国内领先,聚力升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级。重组建设3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标杆实验室,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实现数量和全国占比“双提升”。新增耐盐碱水稻、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量达3家,位居全国前列。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落户,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湖南力量”。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共建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四是加强统筹协同,优化省级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创新效能。全力支持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大院大所大企”在湘布局高水平研发机构,两年新增研发机构1796家。探索新型体制机制,新增备案1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统筹,谋划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动各类省级平台基地规范管理和优化升级,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高效协同体系,创新效能显著提升。
下一步,湖南将锚定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及基地在湘落地,健全平台统筹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为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红网记者提问:
请问“十四五”时期,湖南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推出了哪些务实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斌答:
谢谢您的提问!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20%以上、总量突破4800亿元,可以说是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活跃的时期。我们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优供给、激活力。出台《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及配套实施的“一体系三指引”、横向科研项目备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政策,连续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树立鲜明导向,激发高校成果转化内生动力。14所重点高校率先开展赋权改革,超90%高校院所出台或修订配套制度,30余所高校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近40%,2024年省内转化率首次突破50%。
二是强主体、促承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全省高企数量达1.7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万家,营收超2亿元的高企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1.3倍。调降财政研发奖补政策门槛、奖补企业数增长超50%,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应享尽享,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企业牵头承担“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占比近90%、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占比超65%,支持28家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促进研发成果高效对接市场需求、实现就地转化。
三是重服务、筑生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完善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服务功能,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进场交易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高效的供需对接、交易鉴证等服务。布局建设36家中试基地,支持高校和园区试点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网络。健全“双高对接”机制,推动高校与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对接合作,近3年举办活动近2000场,直接促进成果转化金额近百亿元。
四是活金融、强支撑。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推动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科技金融法规《湖南省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优化知识价值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提高覆盖面,引入科技担保机构、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放宽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累计向2.36万家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超620亿元。加快构建金芙蓉科创基金矩阵,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已投资过亿元、支持近200个项目,规模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即将开始首批投资,生物医药等领域专业子基金也在筹划设立,力争到2027年构建形成“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百亿元基金矩阵,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劲支撑。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推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措施落地落细,坚持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并举,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我省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助力。谢谢!
湖南科技报记者提问:
改革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一招,“十四五”时期,湖南在释放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国平答:
谢谢您的提问!创新主体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激活这一引擎的关键一招。“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系统性改革破除制度障碍,在激发企业、高校、人才活力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奠定基础。
在激发企业活力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业导向的创新生态。一是强化企业“出题人”与“答题人”角色,在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指南编制中优先吸纳企业需求,将产业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任务。二是优化省级科技咨询专家库,提高产业相关项目评审、验收环节的企业专家占比。三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28家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占比近90%、超65%,成为技术攻关主力军。四是创新政策激励与融资支持机制,实施省属国企年度新增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科技创新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等改革,压实国企创新“顶梁柱”责任。五是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累计向2.36万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620亿元,精准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激发高校活力上: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题,打造产学研协同转化体系。一是建立成果转化考核与激励机制,联合省教育厅将成果转化工作纳入高校年度绩效考核,发布年度高校成果转化指数,每季度公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情况,通过定标准、晒指数、比成效,营造争先氛围。二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高校院所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激活转化内生动力。三是构建全链条转化服务平台,健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体系,建设技术成果进场交易平台,培育84家技术转移机构,布局3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立“双高”常态化对接机制,为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提供全链条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推动成果加速转化。
在激发人才活力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营造赋能人才的创新环境。一是健全“投资于人”的机制,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二是建立面向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团队和科研一线的直接遴选机制,实行“专家荐才”制度,对高校、企业等用人单位、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教界“帽子”治理,将省级人才计划整合为10个,类别减少44.4%,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取消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申报限制性条件。四是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明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岁以下负责人担纲占比不少于70%,允许人才项目经费的20%可用于个人生活补助,缓解青年科技人才生活压力、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更高效、协同、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让创新源泉充分流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谢谢!
湖南日报记者提问:
今年9月,湖南举行“湘智兴湘”大会,向全球广发“招贤榜”。 请问“十四五”时期,在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方面,湖南有哪些有效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斌答:
谢谢您的提问。三湘四水聚英才,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务实创新的举措、优质贴心的服务,加速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引才,构筑人才汇聚“强磁场”。深入推进“湘智兴湘”行动,坚持全球视野和靶向引才相结合,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引进体系。依托“4+4科创工程”等高能级平台,集聚科研人才4100余名,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实施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柔性引进各类科技人才200余人。强化国际化人才布局,建设引才引智基地等,设立省级外国专家项目,累计支持外国专家项目112项,推动在湘外国专家人数与A类专家占比创新高,5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二是系统育才,打造人才培养“蓄水池”。深入实施“芙蓉计划”,“一事一议”支持战略科技人才,梯次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十四五”时期,“芙蓉计划”支持科技领军人才1300余人,近5批增选的27名两院院士中,12名曾获科技领军人才计划支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共2200余人,一批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规模扩大到2亿元/年,累计支持省青年A、B、C类项目5000余人,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截至目前,拥有在湘“两院院士”41人,国家级科技人才超1000人,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5000人,“科技湘军”旗帜更亮、品牌更响、动能更足。
三是创新机制,营造人才发展“好生态”。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近三年有近三成科技人才通过“直接遴选”产生。强化对企业一线科研人员支持,放宽学历、职称等要求,“芙蓉计划”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中,企业人才入选数由81项增至159项,增长近一倍。强化人才激励,修订《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新设“青年英才奖”,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引导人才服务基层,支持全省123支科技专家服务团、1.35万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鼓励支持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与500余名青年人才建立导师带培关系,健全常态化的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搭建科技人才特训营、专题研修班、人才沙龙等交流平台,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湘智兴湘”行动,全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擦亮“科技湘军”品牌,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谢谢!
湖南电台记者提问:
近些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北斗等技术让出行更加便利,新诊疗技术、创新药给患者送去更多温暖。请问,湖南在以科技创新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尹文辉答:
谢谢您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科技的关心。“十四五”以来,湖南深入贯彻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指示,将科技创新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引擎,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领域,推动科技成果从科学家的 “实验室” 走向 老百姓的“生活场”,以科技 “硬实力” 筑牢民生 “幸福线”。
一是护佑健康民生。以 “让老百姓好看病、看好病、用好药” 为目标,搭建全链条医疗科技创新与转化体系。一方面推动优质医疗技术下沉基层,构建全覆盖临床医疗协同创新网络,通过中智微医5G AI医疗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打破医疗资源地域壁垒,让基层群众共享先进诊疗服务;另一方面攻坚关键医疗产品国产化,在生命工程、AI医疗领域布局重点项目,推动三诺生物血糖仪市占率达36%、埃普特医疗导管实现国产替代,微智医疗视网膜植入假体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通道,同时推广中药超微粉碎技术,从 “诊疗服务” 到 “医疗产品” 双端发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二是守护生态民生。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制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系统布局减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节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助力绿色发展转型。针对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痛点,攻克“三废”污染物治理与利用、污染场地修复、锰渣回收等核心技术,让绿水青山既有高颜值又有高产值。建好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打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湖南样板,实现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协同发展。
三是夯实安全民生。以“本质安全” 为核心,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全领域安全防控体系。在灾害防治领域,依托北斗高精度技术打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为防汛备汛筑起“铜墙铁壁”。在应急救援领域,针对水域、森林等特殊场景研发专用救援技术,其中中联重科开发的113米登高平台消防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提升极端场景救援能力。在安全生产领域,建成生产安全态势感知、设备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等智能化平台,为矿山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切实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点亮品质民生。围绕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交通、文旅等民生领域深度融合。在交通出行方面,落地高铁减阻降噪、大功率永磁牵引等技术,支撑“复兴号”CR450动车组实现时速超450km、能耗降低20%,研发智轨2.0全自动驾驶、氢能源磁浮技术等,让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走进现实。在文旅体验方面,通过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打造“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岳阳楼、浯溪碑林等文化遗产 “活” 起来,借助烟花微烟发射药剂技术让浏阳烟花秀惊艳世界,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体验升级。
科技惠民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科技为民的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科技红利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群众,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谢谢!
央广网记者提问:
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请问湖南将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征程中,湖南将怎样主动作为?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李志坚答:
站在 “十五五” 新起点,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标志性工程为抓手,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和谋划:
一是瞄准高地建设目标,滚动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天隼实验室,争取种业、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在湘布局,加快构建“1+2”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设湘江科学城,提升“4+4科创工程”平台能级和承载能力,推动取得更多可视化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二是瞄准平台制高点,建强创新平台矩阵。聚焦中药材、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推进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飞行器起降安全实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湖南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深海作业装备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使命驱动型实验室体系。支持大院大所大企在湘布局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平台,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平台矩阵。
三是瞄准技术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组织优势科研力量,积极承担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脑科学、生物育种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湖南担当。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湖南模式,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接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强化“大校、大院、大产业”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四是瞄准产业制高点,推动科产创新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平台建设、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转化应用示范重大科技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金芙蓉投资基金矩阵,壮大支持产业发展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
五是瞄准人才制高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岳麓山实验室为纽带,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科技发展牵引学科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健全重大科技攻关“经费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机制。深入实施“芙蓉计划”,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夯实科技创新基座。
我们相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奋勇攀登,一定能够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的湖南力量,谢谢!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廖晨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