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植保植检站专家到田间调研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秋日的三湘大地,稻浪翻滚、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农民脸上洋溢着期盼丰收的喜悦。
然而,2025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一种危害巨大的迁飞性害虫——水稻褐飞虱,却在部分晚稻田里悄然掀起“褐浪”,一场严峻的“虫口夺粮”保卫战,骤然打响。
警报拉响:田间“褐浪”暗涌
10月上旬末,在长沙市望城区的一片稻田边,几名植保技术人员正踩着田埂上的露水,深入田间。他们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密得几乎透不过风的稻丛。
阳光透过缝隙照进稻株基部,眼前景象顿时令人心惊:密密麻麻的褐飞虱成虫和若虫,如同一层移动的沙粒,紧紧吸附在水稻的茎秆上,贪婪地吸取着汁液。

褐飞虱聚集在稻丛基部,吸食茎秆汁液。
“这里的百丛虫量已经超过3100头!个别严重田块,我们测到的数据甚至高达15000头以上!”望城区植保站测报员杨坚语气中透着急迫与担忧,他手中的调查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来自不同监测点的虫情数据。
这绝非个例。来自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的系统监测数据,描绘出一幅更为严峻的场景:10月中上旬,全省晚稻在田面积达1476.8万亩,稻飞虱的发生面积高达698.1万亩,接近半数晚稻面临威胁。与9月底相比,虫量在短短十几天内激增了29.8%,是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的1.9倍。
追根溯源:多重因素叠加致虫情告急
为何今年晚稻生长后期,稻飞虱会如此猖獗?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的专家们深入分析田间数据,最终得出结论:此次重大虫情是多个不利因素罕见叠加的结果。
气候是首要的“催化剂”与“助推手”。9月至10月上旬,湖南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异常高温天气,气温连续多日徘徊在30℃左右,形成了罕见的“晚秋不凉”现象。
“这种天气,好比给喜温的稻飞虱提供了天然的‘超级温床’。”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张政兵解释,“高温极大缩短了稻飞虱的世代周期,繁殖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导致药打不下去,错过了防治适期;且由于田间没水,打下去的防效也欠理想。”
同时,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影响到湖南的偏多,特别是台风“桦加沙”将外省的稻飞虱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湖南晚稻区,加上北方回迁和本地增殖的虫源,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
栽培模式与习惯埋下“隐患”。湖南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中稻与晚稻插花种植的习惯。
9月中下旬,全省中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原本栖息在其上的稻飞虱瞬间失去了“食宿”,便大规模、集团式地向正值孕穗至灌浆期的晚稻田转移。此外,近年来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少地区增加了种植密度,导致田间荫蔽度高、通风透光较差,这种小气候环境恰恰为喜湿的稻飞虱滋生蔓延创造了“宜居”条件。
调查发现,“小部分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存在侥幸心理和经验主义。”一位基层农技员表示,“他们看到前期田里虫量不大,或者凭着过去的老经验,尤其是最近5年发生程度都不重,因而忽视了植保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反复发布的预警信息,错过了在低龄若虫期进行防治的最佳‘窗口期’,导致后期虫量基数像滚雪球一样压不下来。”
防治手段也面临着新考验。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普遍采用高效快捷的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
然而,在晚稻生长中后期,稻株高大、冠层密闭,无人机施药每亩用水量通常较少(部分农户仅用2升),药剂雾滴难以穿透茂密的叶层沉降到水稻基部——而这里正是稻飞虱栖息和为害的“大本营”,影响了防治效果。
多重压力叠加,使得今年晚稻稻飞虱防控形势之严峻、任务之艰巨,远超往年。
迅速响应:植保体系织密监测预警网
面对来势汹汹、远超预期的稻飞虱虫情,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快速响应,全省植保系统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第一时间被动员起来,高速运转。
“警惕稻飞虱暴发成灾,抓好晚稻穗期病虫害防控!”9月16日,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控提示,明确要求全省各级植保系统立即进入临战状态,监测力度绝不能放松、普查范围要进一步扩大,调查时间要延长至国庆节后。
在全省范围的稻田上空,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已然织就。全省300余个田间观测点,除了配置常规测报灯外,还有250余台智能虫情测报灯,全天候实时监测,自动完成识别、计数和数据上传,这些现代化设备构成了病虫害监测的第一道防线。

省植保植检站专家仔细查看田间智能测报灯灯下虫量。
各地植保站的技术人员们,顶着“秋老虎”的余威,背着调查工具,深入田间地头。
“我们除了自己调查,还发动了乡镇,要求定点调查两天一次,不定期普查每周一到两次,关键时刻还要增加频次。”鼎城区植保植检站站长孙华明表示,仅鼎城区就在关键区域设立了20个病虫监测点,以确保数据来源准确、及时。这些一线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省植保站,经过专家团队的分析、会商,最终形成指导全省防控决策的“作战地图”。
病虫情报、防治周报、紧急通知……一份份指导文件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农村广播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直达乡镇农技站、专业化防治组织和成千上万的种粮户。
“手机微信群,县植保植检站天天都会给我们提示,啥时候该打药了、重点防治啥对象、要注意啥天气,写得明明白白。”桃源县三阳港镇种植大户童必仙表示,这种点对点的指导方式,让农户心里有底,行动有方。

沅江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到田间调查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
科学施策:“五大实招”招招精准
在精准研判虫情发生态势和危害规律的基础上,湖南各地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而是精准打出了“高位推动、监测预警、分区治理、示范引领、强化指导”的“组合拳”。
“有收没收看气候,收多收少看植保”,病虫害防控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
今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病虫害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级财政拿出2000万元资金,保障各项防控工作措施落实落地。省农业农村厅下发《2025年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省14个市州和重点农业县市区迅速响应,牢牢掌握“虫口夺粮”主动权。
湖南地形地貌复杂,水稻栽培制度多样,虫情发生程度不一。省植保植检站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下达清晰明确的“作战指令”。
例如,对尚处于营养生长后期或刚进入生殖生长的迟熟双季晚稻,技术方案明确推荐使用三氟苯嘧啶等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药剂,并特别强调,在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晚稻穗期病虫害飞防时,每亩用水量增至5升以上,以确保有足够的药液量能够穿透叶层,沉降到稻株基部,精准作用于靶标害虫。湘阴县鹤龙湖镇种植大户汤井阳种了1600亩双季稻,他严格按照县植保站的《病虫情报》进行防治,虫量始终控制良好,安全过关。
面对分散经营农户防治效果不稳定的难题,湖南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据统计,全省专业化服务组织已超过2700家,近一年多就新增了600多家,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己突破2.2万台。这些“飞防大队”成为抗击稻飞虱的主力军。常德市璟农堂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勇介绍“公司今年晚稻服务面积达4.1万余亩,稻飞虱防治效果稳定在95%以上。”

常德市桃源县三阳港镇,飞手童必先正在喷施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
在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4个防控技术指导组,直扑长沙、益阳、岳阳、常德、衡阳等重点区域和重发区。他们下到田间地头,与乡镇农技员、专业化防治组织负责人、种粮大户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技术难题,协调解决防控中遇到的困难。
面对日益严峻的抗药性难题,大力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药剂是关键。省植保植检站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三氟苯嘧啶等新型作用机理的药剂。桃源县种粮大户童必仙听取农技员的建议,在关键防治节点换用了三氟苯嘧啶等高效对口药剂,稻飞虱危害明显减轻。
成效初显:“虫口夺粮”见真章 丰收在望稳大局
经过全省上下的奋力拼搏和科学应对,今年晚稻稻飞虱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来自基层的反馈显示,凡是认真落实了植保植检机构发布科学防控方案的田块,无论是农户自防还是统防统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普遍达到了85%以上,有效遏制了虫害的快速蔓延。
由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实施的规模化作业区域,因其技术规范、用药科学、喷洒均匀,防治效果更是高达95%以上,将虫口密度持续压制在防治指标以下。童必仙、汤井阳等多位种粮大户表示,虽然今年的病虫害防治成本相较往年有所增加,但“钱花在了刀刃上”,保住了核心的产量,“总体是划算的”。
尽管今年稻飞虱发生面积广、部分地区虫量极高,但实际成灾面积得到了严格控制。
鼎城区植保植检站站长孙华明评估,该区因稻飞虱危害导致的成灾面积约为0.1万亩,成灾比例被控制在了极低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由于防控措施到位,全省范围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连片性的“穿顶”或“通天”式倒伏灾害场景,农业生产秩序保持稳定。一度被稻飞虱“褐浪”困扰的稻田,大多化险为夷,正陆续迎来收获的喜悦。
汗水浇灌丰收田,科学防控定乾坤。今年以来,湖南先后面对水稻二化螟、“两迁”害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重发的严峻形势,各级农业植保部门科学研判、提前谋划、精准测报、狠抓防控,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有效遏制了病虫大面积爆发危害,促进了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早稻总产量居全国首位,单产创历史新高,中稻丰收已成定局,晚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