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应用推动湖南智能衡器计量产业不断升级。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万物皆可计量。湖南的衡器计量产业正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应用覆盖能源、环保、交通、航空航天等许多行业领域。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湖南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26.24亿元、增长8.1%,其产业链不断延伸,数字智能应用推动产业整体再升级。
超3000家企业形成庞大产业集群
相较于兄弟省份,湖南的智能衡器计量产业链发展早已实现了“鸟枪换炮”。
过去几年,湖南瞄准创建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围绕计量、测量、检验、检测“四个方向”,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2024年,全省智能衡器计量产业链上企业累计超3000家,其中规上企业达697家(制造业企业340家,服务业企业357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2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5个、培育库企业404家,孵化了一大批智能衡器计量名企名品。
全省智能衡器计量产业链上企业累计超3000家。
例如,威胜集团智能电表业务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天恒测控是电磁测量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镭目科技在温度、浓度等计量领域首创了多项世界先进技术。
仅在长沙,就有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海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集聚了威胜集团、中大检测、奥谱天成(湖南)、爱威科技、圣湘生物、三诺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
在衡阳市,正推进建设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一区两基地”,获批建设全省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成衡山实验室(一期),招引了金马衡器等一批重点企业,而衡阳县钟表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正积极申报升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电表行业龙头企业,威胜集团早在2005年便成功上市,是中国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能源计量与能效管理专业集团。其产品覆盖电、水、气、热计量产品、电气设备以及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流水线生产。
记者在威胜集团智能化车间看到,机器人穿梭其间,流水线自动化柔性生产,平均5.5秒就能下线一台智能电表。威胜集团曾引领行业从机械表向电子表、智能电表迈进,其最新研发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碳表,不仅能计算企业的用电量,还能显示用电的间接碳排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威胜集团业务范围已覆盖全国,并先后在坦桑尼亚、巴西、墨西哥、匈牙利建立本地化工厂向客户提供更贴近的服务,产品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业务联系,产品深受市场肯定。
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受产业政策和营商环境多重利好因素影响,湖南智能衡器计量名企名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并持续在研发上加大投入。
如作为长沙市重点招商的湘商回归项目,奥谱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入驻天经国际智能产业园7栋整栋,正打造万平米级全球领先光谱研发中心、智能化组装基地及创新技术展厅,为研发创新与产能升级提供核心空间支撑。公司当前团队规模达17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105人(占比超60%),2025年计划扩展至260人(研发团队超200人),现已成为集团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核心战略板块。
奥谱天成(湖南)信息公司凭借光谱分析独特优势,持续更新技术和产品。
在技术突破方面,奥谱天成践行“技术立企”战略,不仅专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还紧跟产业需求,持续推动产品与技术的迭代升级。由长沙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高端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实现重大突破,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光学指标,更率先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果园里的果子,用一束光“探照”一下,立马就能测定它的甜度是多少——奥谱天成(湖南)信息公司凭借这样的光谱分析独特优势,每年推出30多款新产品。目前,公司已服务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半导体、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领域“大显身手”。
电磁测量领域首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长沙天恒测控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成了电磁测量科学仪器、通用仪器、大型装备的研发与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2大系列,300余种型号的专业检测设备,应用于计量校准、电力电网、工业检测、科学研究等领域,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逾30000家用户。
难得的是,天恒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标准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高度”。公司迄今参与了包括4项国际标准、24项国家标准在内的91项标准制修订,拥有百余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底蕴深厚。其研制的“电工钢磁性能自动检测装置与系统”打破了国外厂商对我国电工钢检测设备的长期垄断,解决了大工业制造电工钢磁性能关键测量设备的“卡脖子”问题,有力推动了电工钢检测设备国产化替代进程。
长沙天恒测控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创新情况。
而威胜集团共有研发工程技术人员600余名,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南省电测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科协等多个创新平台。2012年6月,公司还成立了威胜研究院,成为引领未来技术方向和推进事业稳健发展的引擎器。
威胜集团副总裁王建忠介绍,在研发投入上,威胜每年将营业额的9%投入到研发,“目前集团有800名研发技术人员,其中有70%来源于湖南本土高校”。
放眼全球,领先同行,方向精准,产业不断细分和延伸,重视研发投入,人才支撑有力,有这些内外有利因素加持,湖南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产业整体再升级指日可待。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丁斯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