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文羽 杨洋 长沙报道
暑假,对许多人意味着休息,但对肖文君而言,往往是另一个“工作季”——带队“三下乡”、走访企业、或是背起行囊,到北疆、西藏、云南去做志愿者、当义工。这位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智能装备制造学院的电气专业教师,把这种不断尝试、体验生命宽度的状态,概括为一个“玩”字。
而正是这份“玩心”,让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活力。
从一片桑叶“玩”出省级大奖
故事的起点,是一片小小的桑叶。2019年,受到家乡双峰县科技扶贫项目的启发,肖文君对桑叶的食药同源价值产生了浓厚兴趣。
肖文君采桑葚。
“桑树全身都是宝,为什么不能开发成大众食品呢?”带着这个想法,她领着学生开始了“折腾”。从老家采摘优质桑叶,跑遍长沙几十家包子店寻求合作,反复试验配方……最终,他们做出了清新鲜美的桑叶馒头、包子,不仅引来顾客当场购买,更由此孵化出“桑叶萃兴—药食同源健康产业引领产业振兴 ”项目。
这个“玩”出来的项目,先后在2024年第十八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南赛区总决赛荣获一等奖、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尽管因资金等原因,桑叶食品产业化暂时搁置,但肖文君“桑”心未改,持续带领学生调研,为项目升级积蓄力量。
“玩”转智慧大棚,叩响合作之门
一个项目的暂停,从不妨碍下一个灵感的迸发。目光扫过学校周边的种植大棚,肖文君的“玩心”又动了。
她注意到传统农业大棚的管理痛点,随即联合8名师生,启动了“智慧农业大棚优化与生产模拟”项目。“我们想‘玩’点不一样的,用太阳能驱动,结合AI和物联网,让大棚自己‘思考’。”
创赛团队。智能院供图
团队成功研发了实物模型,其设计能有效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升收益。这个扎实的项目不仅获得了省级奖项,更赢得了企业的青睐,与河北江翀生物科技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真正从课堂“玩”向了田间地头。
“玩”在课堂:发现每个学生的“上帝之窗”
在肖文君看来,高职学生各有所长,教育的关键是找到那扇“上帝之窗”。她有一套独特的“课堂观”:不苛求人人升本,但求人人找到所爱,用心用情用力,不虚度青春。
作为班主任,她对班上47名学生的兴趣、性格和成长轨迹都悉心了解。面对“电竞高手”李有亮,她并未简单否定,而是引导他“读书、赚钱两手抓”;对于技能扎实的陈蔚东,她鼓励其利用假期赴珠三角实践,积累创业资本……在她的因材施教下,一批“小创客”正在成长。
“玩”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创新源泉
对肖文君而言,“玩”远非娱乐,而是拓展生命宽度、激发创新灵感的方式。她在腾格里沙漠徒步中找到兴奋,在西藏做环保志愿者中感受担当,在云南咖啡庄园做义工时沉淀思考。这些“说走就走”的经历,让她对生命、自然和教育的理解愈发深刻,也反哺着她的教学与创新实践。
“人生长度不可知,但宽度可以调节。这种调节,就是认真地‘玩’,勇敢地‘闯’。”肖文君说。目前,她正指导新的“采摘机器人”项目冲击省赛。这位全国自动化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技能大赛裁判,将继续带着她的学生,在“玩”与“创”的道路上,奔赴下一场山海。
来源:红网
作者:文羽 杨洋
编辑:王媛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