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湖南省水利厅离休干部那振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曾拥璇 视频 陈啸鼎 长沙报道
94岁的那振亚,坐在湖南家中,声音已带了几分湘味。
当他念出“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清正廉洁,向善向上”这二十四字家规时,眼底闪过的,或许不仅有湘江的粼粼波光,还有松花江畔的凛冽风雪。
1931年,他生于黑龙江双城一个满族家庭。那一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击碎了东北的宁静。
从东北雪原到三湘红土,从战场到“水电站”,从“不怕死”的坚韧到家风里“向善向上”的温暖——那振亚用94年,写就了一堂关于家国大爱的生动课程。

1950年,那振亚在广西剿匪时期与战友合影(二排右一)。
烽火岁月:从两枚手榴弹开始
“小鬼,打仗你怕不怕死?”
1947年,年仅16岁的那振亚怀着一腔热血参军入伍,到部队后,首长跟他们谈话。
“我不怕!”他回答得斩钉截铁。
初入部队,装备简陋,他甚至没能领到枪,只有两枚手榴弹别在腰间。
1947年冬季,吉林。那振亚接到第一个任务,掩埋在战斗中牺牲的52位烈士遗体。天寒地冻,无法掘土,他和战友们只能用白雪暂时覆盖战友的遗体,再恳请当地老乡:待到春天,请让烈士入土为安。
战争的洗礼让那振亚迅速成长,而思想的启迪则为他的人生点亮了明灯。
1949年初,天津,两位老同志先后找他谈话,问他是否想入党。
在谈话中,他了解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这堂在行军途中的特殊党课,成为了那振亚毕生的信仰。
向水而行:从战场到“水电站”
烽火年代,那振亚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和广西剿匪斗争。和平年代到来,他转业到湖南省水利厅,誓言为建设祖国继续出力。
1976年,他受命参加浏阳一水电站建设。摆在面前的是“三无”困境:无资金、无材料、无技术。
“困难再大,也要上!”那振亚和同事们用手扶拖拉机拖运变压器,住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缺人力,他就翻山越岭动员乡亲们:“建水电站是为了咱们自己的好日子!”
乡亲们被他的真诚打动,带着粮食、衣服和工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建设。
面对陌生的水电技术,那振亚拿出打仗的劲头:“我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乡亲学!”硬是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专业知识。
1979年春天,水电站开始发电,改善了环境,保障了民生。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他正式与水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全家福。
银辉依旧:从“东北虎”到“湖南汉子”
31岁那年,那振亚与一位湖南姑娘喜结连理。
“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清正廉洁,向善向上”——这二十四个字,被他工工整整地写在条幅上,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更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
离休后,他担任省水利厅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副书记,从副书记到书记再到副书记,一干就是20年。
“有事找那老”,是同事们对他的最高信任。他定期看望慰问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对支部每位老同志的情况都了然于心。在他的和同志们的努力下,他们的党支部曾先后荣获“全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厅直属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那振亚与孩子们在一起。
2015年,省水利厅关工委成立,那振亚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宣讲。2019年5月,他准备前往厅扶贫联系点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卓福村小学开展革命教育,临行前突发疾病,住进医院。病床上的他始终记着孩子们,“这课我一定会补上。”
2019年“六一”期间,省水利厅关工委邀请卓福村全体小孩子来长沙共度节日,那振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岳麓山下,他身着挂满勋章的军装坐在孩子们中间,宣讲革命战斗史。
2025年,他获得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湖南英雄辈出,是块宝地,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感染了我。”那振亚深情地说,“湖南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说到这里,他爽朗一笑,自称已经从一只“东北虎”变成了“湖南汉子”。
如今,94岁高龄的那振亚,每天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我始终坚守入党的初心,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一心为大家继续做点事情。”在老人坚毅的面庞上,那双见证了近一个世纪风云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客厅里那张写着家训的条幅,依旧清晰如初。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曾拥璇 陈啸鼎
编辑:黄舒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