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香港报道
湾区风起,湘港潮涌。
当时间来到2025年5月。时隔两年,“港洽周”再度赴港。
以“融入大湾区 共赢谱新篇”为主题,5月13日,2025湖南-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会(简称“港洽周”)正式开幕,活动在香港、深圳两地举行。
5月14日,作为“港洽周”的“重头戏”之一,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在香港举行,旨在加强湖南优质项目与香港、国际资本深度对接。
当天上午9时,宴会厅内已座无虚席。现场聚集香港中联办、特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港澳商协会、大湾区投融资机构、国际头部企业代表……
300余位参会政商嘉宾中,既有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交银国际执行董事谭岳衡这样的“老湘友”,也有首次参会的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兼总裁张维春。
一场跨越地域的产业共振正以资本为纽带,在湘江与香江之间激荡。
5月14日,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签约仪式。
资本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长期以来,作为湖南境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境外融资第一选择地、入境游第一大客源地,香港在湘投资达241亿美元、占湖南利用外资的67%,两地进出口额连续6年超500亿元,供港农产品70%左右来自湖南,仅去年就有43万香港游客来湘打卡。
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的核心,正是将湖南的产业需求与香港的资本优势深度融合。
会上发布的《湖南省投融资需求项目信息册》,203个涵盖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被列入,其中60%的项目主体为高新技术企业。
一家香港投资机构代表指着“智能制造”几个字感慨:“湖南的先进制造业占比超70%,这样的项目池在中部地区绝无仅有。”
湖南凭什么让香港资本甘愿“冒险”?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王博文以“1+1>2”形容湘港合作的潜力:“香港的科研优势与湖南的制造业基础结合,能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同时让湖南科研成果通过香港走向全球。”
这一观点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交银国际执行董事谭岳衡的发言中得到呼应——他提出构建“前研后产”的闭环生态,让湖南产业集群、产业承接能力的优势与香港研发集群的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
当大湾区产业升级遭遇“高成本之困”,湖南“低成本+高配套”模式成为破局关键。
现场,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李嘉林发布《湖南省投资环境评估报告》,86.9%的受访企业将湖南列为“最具投资性价比”选择。
数据背后,是湖南教育资源好、医疗条件好、产业基础好、开放平台好、科研平台好、人才资源好、生活成本低、营商环境优“六好一低一优”的立体竞争力——生活成本仅为一线城市1/5,却拥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排名全国前列的营商环境。
“各项成本按平均加权优势,在中部省份排名里面,湖南排第一。这在很多企业考虑投资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有投资性价比的优势。”毕马威湖南业务负责人梁幸华说。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八木隆雄的发言将数据转化为故事,“去年进博会上,我们跟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交流,发现了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今后,我们会在新能源材料上,跟宁乡经开区的企业展开合作。”
港澳湘商(校友)座谈会现场。
湘商回归:从“落叶归根”到“筑巢引凤”
湖南有近30万湘商、10万校友扎根港澳,他们是联通内外、推动发展的桥梁纽带。
“从没有人回湖南,到大家都愿意回湖南。”在港澳湘商(校友)座谈会上,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讲述自己背着双肩包,回乡创业的故事。“因为大家喜欢湖南幸福、高质量的生活。”
“回‘乡’是情感,回‘湘’是战略。”深圳市证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强之前的这句话,也道出了湘商回归的双重逻辑。
曾胜强的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湖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正是2023年“港洽周”的签约成果。
湘商回归的浪潮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
政策层面,湖南通过“金芙蓉”基金矩阵、跨境资产配置通道等创新工具,将情感纽带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湖南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政府+国企+社会”联动,聚力形成3000亿元规模的金芙蓉基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领域。
2022年至2024年,全省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企业3983家,湘商回湘投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6394.4亿元。今年的“港洽周”,湘商元素依旧突出,境内外湘商投资项目个数和投资总额均占近四成。洽谈会期间,除了港澳湘商(校友)座谈会,还将举办新能源“校友回湘”座谈会,吸引更多湘商校友回湘投资兴业。
湘商,不仅是家乡的游子,更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合伙人。
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现场。
新的起点:从资本引入到创新生态共建
5月1日,一列满载汽车配件的“湘粤非”铁海联运国际班列从株洲中车物流驶出,经广州南沙港中转后,再通过海运方式发往巴生港。这是该通道开通以来的第2180列班列,也是湖南借力大湾区联通世界的缩影。
对接会上,物流企业代表算了一笔账:通过湘粤非通道,通关效率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15%。
这种“湾区市场+湖南制造”的模式,在湘南三市尤为突出。
郴州、衡阳、永州积极探索“湾区市场+湘南产品”等合作模式,产业承接成效显著。永州53%的新增投资来自大湾区,同时也是大湾区的“菜篮子”;郴州依托有色金属产业基础,吸引金川集团建设贵金属精炼基地,实现黄金年产能10吨。
香港特区署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陈百里将香港定义为“超级增值人”,强调其在国际法制、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桥梁作用。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体现在《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中。
通过“湾区研发+湖南制造”,湖南正从产业承接者升级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之一。
正如元界直播产创园内,400名主播用湘音向全球推销商品时,香港投行代表感叹:“这里既是车间,也是世界的直播间。”
他们手中的《湖南省投资环境评估报告》被翻至“六好一低一优”的页面——产业基础好、科研平台好、生活成本低、营商环境优等标签,在数据支撑下显得更具说服力。
从1988年首届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到如今囊括20余场活动的“港洽周”,湘港合作已从单纯的资本引入,演变为创新生态的共建。
纵山河远阔,难隔一脉同源;虽千里迢迢,不改携手初心。
当湖南与香港双方“所需所长”有机结合,当“晨品港式早茶,午尝湘味佳肴”成为民众的日常——这场跨越37年、实现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来源:红网
作者: 陈彦兵
编辑:刘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