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江潮涌,劳动筑梦。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推出专题《湘潮·创力》,聚焦三湘大地上的劳动者群像。从轰鸣车间的“技术突围”到数字浪潮的“云端拓荒”,从稻田间躬身育良种的“泥腿专家”到实验室里点亮“中国智造”的科研先锋。记录奋斗者如何以“创”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长卷上写下力透纸背的答案。
周彩琪(右)参与地质灾害救援演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文洁 长沙报道
14年参与救援任务4700余次。几乎每天都冲锋在灭火救援一线。
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周彩琪细数从警以来的救援记录。“别的队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喊我们增援,但到特勤之后,就是最后一道防线了。”
周彩琪所在的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下设特勤一站、二站、水上站三个站,组建有高层、地下、大跨度大空间、化工、水域、地质灾害救援等专业队。在普通消防力量无法突破的极端场景中,特勤队用科学预案、特种装备、过硬素质和血肉之躯构筑起守护生命的终极屏障。
救援现场。
“全灾种”的极限救援
消防特勤队是消防救援体系中的“尖刀力量”,承担着最危险、最复杂、最专业的应急救援任务。
2022年9月16日,长沙一大厦发生火灾,接到支队作战指挥中心指令,周彩琪带领省级高层建筑灭火救援专业队,7辆消防车、25名指战员赶赴现场。
着火大楼高218米,共43层,这也是全国罕见的超高层建筑火灾。周彩琪带领三个攻坚组,背着60多斤的装备,在充斥着高温浓烟的建筑内攀爬搜寻被困人员。救援队来到26层时,“当时里面浓烟滚滚,随时可能发生爆燃,救援难度非常大”。大火肆意翻滚,情况不容再等待,周彩琪与攻坚队员在两支水枪的掩护下一点点向浓烟深处探近,最终在厕所发现被困人员,并成功疏散1000多名群众,扑灭多楼层肆虐大火。
2021年周彩琪参与援豫抗洪抢险。
若把湖南消防的作战地图铺开,必能找到周彩琪的“等高线”。从繁华商圈到山区村庄,14年消防生涯如同在湖南地标间勾勒出的热力图。
2024年7月26至28日,郴州资兴市出现特大暴雨,引发多个乡镇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13个村庄失联。作为省级重型地质灾害救援队,周彩琪与队员们迅速整装出发。因为通讯中断,路面被冲毁,救援队只能依靠人力蹚出一条“生命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救援队员来说也是极大的心理与生理挑战。”战斗员侯昌远回忆那次救援,依然心有余悸。
山区路况复杂,救援物资只能依靠高空投送,基本吃住无法保障,夜晚搜救队伍只能浑身沾满泥浆露天睡凉席。但周彩琪与队员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搜救出所有失联人员。经过13天的奋战,顺利转移安置群众近千人。
救援训练现场。
从练兵场到议政厅的双重使命
“每次出警都是与死神赛跑,所以我们对救援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时刻准备好,才能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周彩琪私下被队员称为“魔鬼队长”,他不仅要求队员们掌握基础消防技能,还需具备跨领域的特种作战能力。在日常训练中,100分就算优秀,但对于特勤队来说优秀只是达标水平。“不要小看达标与优秀的差距,真正在救援现场,每快一分一秒都可能为受灾被困人员争取到更多生命的希望。”
虽然要求严格,但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不能单纯追求成绩。这份职业不仅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队员还经常面临各种惨烈的场景,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周彩琪开设了“文化夜校”,利用休息时间与大家交流,分享业务知识和救援经验,同时也适当舒缓大家的心理压力。
当选省人大代表后,周彩琪的作战图从火场延展到案头。
周彩琪针对自身专业和消防工作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社会消防安全综合治理领域现况,常态化带领消防站人员进入街道(社区)开展消防宣传,走进基层单位实地调研,认真撰写提案,不断为提升基层消防力量和群众消防意识建言献策,为人民群众发声代言。
从218米高的建筑火灾到泥石流废墟,从练兵场的严苛到议政厅的执着,周彩琪用14年诠释了“火焰蓝”的深意——那是火场淬炼的忠诚,也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责任。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洁
编辑:黄舒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