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竹编“年年有余”挂饰。
青山竹编竹扇制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丁斯斯 刘艳芳 杨海朋 长沙报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正直与高洁的象征。一条竹篾,一门艺术。
走进坐落于长沙市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的青山竹编非遗陈列馆,这一方天地里,千变万化的竹韵形态,承载着青山竹编百年技艺在指尖流淌的时光。
竹编是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被挑压的篾称为“经”,编织的篾称为“纬”。天马行空的想法,在竹编师们的妙手“剪裁”中,在经与纬的挑压间,化身为一件件让人惊艳的艺术品。
“青山铺镇家家户户都会砍竹子编竹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竹编第四代传承人袁美娇介绍,目前大概有300余人掌握这项技艺,青山竹编工艺繁复,由刮青、刮结、破篾、劈竹、分条、分层、分篾、匀篾、丝篾、染色、编织等十余道工序构成。除此之外,并不是所有竹子都能与竹编师们共同创造艺术品。“天选”竹子需要竹节稍微稀一些,2—3年的水竹。
“结合市场需求,我们结合之前技艺,做成了平面的竹编字画或其他的一些文创产品。”袁美娇说。
古老技法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手作之美,妙不可言。
在对竹编师们精妙绝伦的技艺叹为观止的同时,游客们还能在竹编馆亲身体验竹编,双手翻动着,经纬交错间只见一件件动物形象的竹编作品跃然而生。
据介绍,青山竹编2017年成功申报为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成功申报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来源:红网
作者:丁斯斯 刘艳芳 杨海朋
编辑:王婷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