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涟源市白马镇白马社区百合基地里,黄燕飞(左一)在进行技术指导。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通讯员 彭舒婷 实习生 武千惠 娄底报道
龙山腹地,千亩梯田在涟源市白马镇罗家坪社区铺展出流动的雪浪。当清甜花香漫过层叠的田垄,谁能想到这片被洁白花海温柔覆盖的土地,曾是湘中地区最刺目的贫困山乡。
如今,这里正以“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讲述着一位80后女子用13年光阴书写的振兴故事。
黄燕飞,这位涟源市湘百合特种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用一朵百合的力量,带动了整座山乡的振兴。
从为了发放工资而抵押房产的创业低谷,到打造年产值超800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她用一朵百合的力量撬动了整座山乡的蜕变。
湘百合的水稻示范点。
破土,荒山里的创业坚守
2010年早春,28岁的黄燕飞站在故乡白马镇的山头,眼前景象刺痛了她的心。茅草覆盖荒田,破败的土房散落山间,村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身影,只剩老人与孩童守着村庄。
“每次回乡探亲,看到处处是荒芜的景象。”她回忆道。彼时的她,已在娄底市打拼多年,经商小有成绩。
当得知贵州的亲戚种植百合,十多亩地年收入竟达二三十万元时,她望着家乡“50元一亩都没人租”的土地,一个念头在心中疯长:“把百合带回家乡!”
2011年,黄燕飞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涟源市诚馨种植专业合作社。创业的艰难远超想象,合作社初创仅13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开荒除草、播种施肥、农田规划,黄燕飞事事亲力亲为。
“晒得像坨炭,累得像头牛”,一个月暴瘦15斤。2012年盛夏,38℃高温下,她晕倒在百合苗圃,被抢救醒来后亲友纷纷劝退,她却咬牙:“再难也要挺住!”
真正的考验在每年年底降临,两年经营未见盈利,农民工工资却一分不能拖欠,她三进银行抵押房产,贷款当天恰是年三十。
当最后一笔工资发完,看着欢天喜地回家的乡亲,她倚着房门失声痛哭。烟花在夜空炸响,照亮的却是她满脸泪痕:“一个女人,做点事为什么这么难?”
转机在绝望中萌生,次年正月十六开工,签到本上12个名字一个不少。更让她震撼的是,工人们将年前领到的近40万元工资塞回她手中。
“燕子,冲你这份真心,我们跟你干到底!”粗糙的手掌传递着滚烫的信任,那一刻她明白了,创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黄燕飞在白马镇建新村百合基地进行技术服务。
深耕,“七个统一”联结千户农情
资金危机暂解,产业困局仍在。山区农业的脆弱性在2015年集中爆发。百合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种球批发价从每斤12元跌至3元。面对滞销和资金压力,黄燕飞甚至变卖了厂房的设备来维持运转和发放工资。
绝境中,得益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山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下乡项目的支持,科技力量的注入,让百合深加工成为了转型的新方向。
同时,娄底市妇联推荐她赴北京参加SYB农家女创业培训。在培训课堂上,她如饥似渴学习企业化管理。“原来农业不能只靠埋头苦干,更需要现代经营思维。”
知识浇灌出创新模式。她将“高校+公司+基地+农户”的框架细化,创立“七个统一”服务体系: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机械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统一信息共享。
这套体系深入涟源市及周边3个乡镇18个村,覆盖2460人次,其中妇女占比超过70%。
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更具温度。面对70%外出务工家庭,她与村委会签订整体流转协议,农户自愿存入土地,合作社统一经营,收益按占比分配。
荒芜十余年的罗家坪社区南坡,由此形成1500亩百合种植带,按每亩土地分红400元计算,每年为农户创收土地红利达80多万元。
作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头人,黄燕飞始终铭记创业初心。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近三年支付土地流转金286万元;发放劳务工资1043万元;为193户脱贫户分红79.2万元。
众多农户增收致富的例子,正是黄燕飞社会担当的最好证明。一位从2011年就在合作社煮饭的阿姨,十三年间,从最初年收入不足3000元,到攒下了三十多万元养老钱;负责种植管理的队长,用务工收入帮经商失败的儿子偿还了40万元债务,还慢慢攒出了养老钱;留守妇女通过技术培训成长为质检骨干,收入显著提升。
目前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1076户2618人,其中女性占比66%,53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当省扶贫办调研组问及脱贫秘诀,黄燕飞指着漫山劳作的妇女:“她们才是撑起产业的脊梁!”
绽放,一朵百合的产业链突围
2016年深秋,新建的万平厂房在罗家坪落成。望着不锈钢流水线闪烁的冷光,黄燕飞明白,单靠种植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必须提升百合的附加值,让其身价倍增。她意识到,一朵百合的蜕变,需要科技与匠心的双重淬炼。
在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支持下,团队检测发现当地百合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普通百合干每斤40元,富硒产品可达160元”,市场价值潜力巨大。
团队联合开发富硒栽培技术,最终使百合硒含量稳定达标,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百合在实验室里实现了首次价值飞跃。
在深加工车间里,百合经低温破碎、离心分离制成润肺止咳的百合精粉;通过微生物发酵酿成养心安神的百合酒;提取物与胶原蛋白结合变成美容面膜。其中,百合乳酸饮料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丰富了产品线。
如今公司已开发出涵盖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多个领域的深加工产品,“湘百合”系列产品凭借其品质和特色,逐步打开了市场,销往国内多个地区。
如今走进湘百合厂区,可见四条自动化生产线昼夜运转。年加工干百合片1000吨、百合精粉50吨、百合酒40吨,产品远销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截至2025年企业固定资产达3000余万元,建成冷链仓储、智能育秧大棚等设施十余座。
湘百合产业园区。
追梦,三产融合的百合王国
2025年盛夏,湘百合新建的无尘酿酒车间进入设备调试。黄燕飞轻抚不锈钢发酵罐说,“这里酿的不仅是酒,是百合的第二次生命。”
在公司的五年规划蓝图上,“湘百合”的发展战略清晰可见。
智慧升级工程正在实施。投资1200万元引进的饮料无菌灌装线将于年底投产,可年产百合乳酸菌饮料3000吨;3000立方米的恒温酒窖深入山腹,采用物联网控温技术;与江西农科院联合选育的食用观赏两用百合“雪绒1号”,已在新开辟的200亩试验田抽穗。
三产融合试验初展风采。在罗云将军故居旅游专线旁,木槿花与百合套种的景观带延伸三公里。今年“五一”试运营的百合工坊体验区,游客可参与制作百合香皂、压榨百合精油。
站在观景台俯瞰基地,黄燕飞的白发在风中轻扬。当被问及为何坚守十三年,她指向远处劳作的老人:“你看刘大娘70岁了还在采收百合,她说在这里干活心里踏实。”
这位湖南省十佳农民、娄底市党代表,始终保持着创业时的清醒:“做农业不能三心二意,我一辈子就专注一件事——让百合香飘乡村振兴之路!”
百合花盛放的季节,山乡的振兴故事仍在续写。正如黄燕飞在合作社周年庆上的宣言:“当我们把个人梦想植入乡土,每个奋斗者都能成为改变时代的火种。”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彭舒婷 武千惠
编辑:张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