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红色沃土湖南,从不缺军民情深的故事。从“半条被子”里的温暖守望,到如今全社会“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热忱相拥,三湘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今年,湖南15个市(县)成功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红网时刻新闻共同推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巡礼》专题,看湖南如何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更深的融合,续写军民团结的时代新篇。
2023年在“同心追梦 情系双拥”主题焰火晚会上燃放出“八一”军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通讯员 欧阳稳江 王佑衡 浏阳报道
2025年4月,当“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奖牌落入浏阳手中时,这座孕育了30位开国将军的革命老区,交出的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部用87年军旅传承、4年创新实践写就的军民关系史。
从淮海战役的支前小车到新时代的“双拥示范街”,从“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呐喊到3.8万张优待证的温暖,浏阳以“基因+制度+情感”的三重密码,解码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深层逻辑。
红色基因的当代转译
在浏阳烈士纪念馆的展柜里,一份1938年的入伍通知书与当代退役军人优待证隔着时空相望。
前者记录着邓崇发参军时“保家卫国”的誓言,后者承载着邓家第四代军人邓弘毅“续写荣光”的承诺。这种跨越87年的家族传承,恰是浏阳双拥工作的精神原点。
这里的红色基因从不是陈列的文物。48处烈士纪念设施全部挂上“身份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保护,更是将“见制度、见专人、见维护”的管护机制,转化为传承红色记忆的责任链条。
当《胡子将军》花鼓戏在乡村戏台开演,当“老兵宣讲团”走进3.5万人次课堂,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被拆解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这是浏阳对“如何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的回答。
更深刻的转译在于制度设计。将双拥工作写入地区发展规划、纳入绩效考核,本质是把“拥军优属”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刚性约束。4年来17次专题研究、31个军地难题的破解,构建起“党委主导—政府落实—社会参与”的闭环体系。
制度创新的温度表达
在浏阳359个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台账上,记录着比数据更动人的细节:文家市镇服务站为独居老兵建立的“每日探望”制度,长兴社区3元助餐背后7年8800份热饭的坚持,“返乡第一课”上1609名退役士兵收到的“转身指南”。这些细节构成了制度创新的毛细血管。
而“带编安置”的背后,则是对军人价值的深度认同。270名军转干部、军士全部实现“三满意”安置,不仅是编制的保障,更是通过“阳光安置”机制,让军人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尊严坐标。
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中心里,2431名就业者的故事证明:当“培训+就业”的一站式服务遇上16人创业导师团的精准帮扶,“退伍即失业”的焦虑被“转身即冲锋”的底气取代。
169项市级拥军清单的巧思,在于将“尊崇”拆解为生活场景。公交免费、停车优待、医疗“三优”,这些看似微小的政策设计,实则是将“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转化为商户的打折标签、窗口的优先标识、社区的服务清单。
当5190家商户自发加入“双拥街”,当9120项社会优待形成“百业千店齐拥军”的生态,制度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军民共情的双向奔赴
2023年的“同心追梦 情系双拥”主题焰火晚会上,当红色焰火拼出“八一”军旗时,老兵们条件反射般的敬礼,定格了军民情感的最高浓度。
这种情感不是单向输出——驻浏官兵用33次武装巡逻、9次抢险救灾、56次安保维稳的担当回应,民兵队伍在全省比武中夺冠的战绩作答,1558名输送兵员的热血证明:“人民军队为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
更动人的是社会力量的自发涌流。4200名“兵哥志愿者”10万小时的服务时长,黄启雨为瘫痪老兵8年理发的坚守,伍国强在西藏推广养蜂技术时写下的藏汉双语手册,钟自奇带领退役军人打造的烟花产业链……这些个体叙事共同构成“军民同心”的群像。
正如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何继荣所说:“在浏阳,军人的奉献与社会的尊崇,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城舰共建的故事更显深意。与“浏阳舰”“浏阳河船”的常态化互动中,家乡的腊味与官兵的家书在山海间往返,这种情感联结让“双拥”超越了行政范畴,成为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
当南沙守岛战士陈林在信中写下“家乡的关怀让我们守岛更有劲”,便道出了双拥工作的终极意义:不是奖牌的荣光,而是让每个军人都能感受到身后有家乡的托举。
站在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新起点,浏阳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双拥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动能,将政策善意转化为生活场景的温度,将单向保障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生态。从将军故里到双拥模范城,浏阳的答卷证明:当双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行动自觉,军民携手便能迸发出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续写更多 “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欧阳稳江 王佑衡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